原标题: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讲述民间艺人生活重新认识脚下土地
正在全国公映的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备受影迷、乐评人、影评人好评,豆瓣评分达到8.1。这部电影讲述了把西北民歌唱进现代中国的摇滚歌手苏阳和4位普通民间艺人传承民间艺术的朴实经历。
《大河唱》电影同名图书也在近期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书中更为翔实地记录了4位艺人的生活与故事,并对4种生长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艺术——秦腔、花儿、说书和皮影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还原了《大河唱》电影的拍摄过程。
在近日举行的《大河唱》新书首发式暨观影会上,图书与电影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一起,构成了对黄河、对音乐的一次完整探索。
从片中看到儿时戏台
《大河唱》监制雷建军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此前曾导演过《喜马拉雅天梯》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一直致力于推动纪录片进院线的实践。
2007年,雷建军的学生送给他一张碟片《贤良》,这是他第一次听苏阳的歌。“苏阳的歌有一股子劲儿,够土但也够高级,土是骨子里的,高级是一种感觉,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自我认同与激励。在苏阳的歌里,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戏台。”雷建军很喜欢,这个碟片在他的车里放了非常久,上班路上他经常听。
2016年,得知天空之城影业创始人路伟正在张罗给苏阳拍摄纪录片的消息,雷建军非常感兴趣,大家一拍即合。当时,苏阳正在启动“黄河今流”的综合艺术计划,希望用多种艺术形式共同呈现西北传统的精神世界,这个艺术计划与纪录片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谈起为何要参与《大河唱》这个和自己以往经历没太多关联的电影项目,苏阳坦言,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而民间艺术是其一直想要去传承的,电影中的4位民间艺人与其也已相识多年。
图书策划人涂涂去年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当时就非常震惊:居然会有一个电影公司投入千万元来做一个民间音乐的纪录片,“在我看来,这几乎有一点不敢想象。因此,我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把这个题材拿过来,做一本很棒的书。”虽然做书的过程非常难,3个月里编辑们加班了无数个通宵,工艺改了无数次。“所幸,结果是好的。”涂涂说。
采用长期田野拍摄
雷建军说,《大河唱》从一开始就确定为音乐纪录电影,以西北民谣代表人物苏阳为线索,串起与他关系紧密的4位民间艺人。
张进来是银川一家民营秦腔剧团的团长,“传承、创新、引领文化发展”常常被他挂在嘴边,大家开玩笑说,“张团干着民间剧团的事,操着文化部部长的心”。
魏宗富是甘肃环县道情皮影兴盛班的第四代传人,他一边演戏一边种地,一边感叹皮影要灭亡,一边在快手上做直播,努力拓展着传统皮影的当代边界。
马风山是宁夏固原的回族花儿歌手,老一辈人觉得回族不应该唱花儿,身为远近闻名的大阿訇的儿子就更不应该唱,而老马他们觉得花儿就是自己心底的歌。
刘世凯是一个典型的民间艺人,他的主要收入来自承包工程,陕北说书是他跟着父亲顺带学的,虽然不是主业,但老刘依然拥有着两句话抓住台下所有人的能力。
在开拍前,摄制组特别请中国音乐学院专门研究民间音乐的萧璇老师带队,对这些人物进行了3个月的前期调研。“因为我们一旦确定了人物就会长时间跟拍下去,这涉及的成本、时间都不可估量。”雷建军说,萧璇团队回来后写了十几万字的报告,判断拍这几个人物都是成立的。
《大河唱》采取长期田野拍摄的方式,与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个月基本按照拍20天、休息10天的节奏。据雷建军介绍,2016年10月开机,4个组加上特殊摄影师王恒一共拍摄了1600小时的素材,完成了对黄河流域4种主要民间音乐形式的深描式记录。《大河唱》的剪辑由经手过《大圣归来》《喜马拉雅天梯》《冈仁波齐》的包晓更牵头,为了达到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感觉,剪辑团队更偏向于由有剧情片经验的人员组成。剪辑顾问德国人卡尔是《盲井》和《苏州河》的剪辑指导,剪辑师余曦是《毒战》《单身男女》的编剧,他们与导演团队通力合作,用12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最后的剪辑。
魅力缘于真实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