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乡的童年》不是全面的教育报告
《他乡的童年》在芬兰的拍摄。
纪录片试图表达不同国家对儿童的思考。
印度平面设计师画的“月经百科全书”据说要引进中国了。
《他乡的童年》第四集中,英国私立学校在上课。
今年暑期档一头一尾两部热播剧《少年派》和《小欢喜》都聚焦高考家庭的焦虑和悲喜,掀起了网络讨论热潮。而赶在开学前上线的教育领域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则把镜头转向了国外的幼儿园和中小学。这部纪录片共6集,战地记者出身的周轶君兼任导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访一个国家,分别是日本、芬兰、印度、英国和以色列,最后回到中国,探寻教育的传统和未来。
迄今为止播出5集的《他乡的童年》在豆瓣网的评分高达9.2。与此同时,关于该片不够客观、只展现精英教育的争议也如影随形。周轶君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纪录片有很多不同的拍法,《他乡的童年》是带有主持人观察和主观思考的那一种。“我们不是做一份全面科学的教育报告,而是希望用直观感性的故事让观众有所启发。”
创作初衷
寻找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8月28日,《他乡的童年》上线优酷视频。周轶君坦言,拍摄《他乡的童年》的初衷,是自己为人父母后有很多困惑,希望寻找答案。困惑之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和下一代沟通。“跟孩子随便说一句话,不自觉就继承了上一代的语言。”带着这样的困惑,周轶君开始了《他乡的童年》的拍摄。
目前播出的几集中,日本幼儿园对强健体魄和独立性的培养、芬兰没有竞争压力的学习环境、印度通过互联网弥补教育差距的努力,以及与国人想象有所不同的英国精英教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完成《他乡的童年》拍摄之后,周轶君关于教育的困惑没有完全解开,但得到了不少启示。
比如印度的教育方式就让她反思,自己让孩子尽量晚地接触电子产品的做法是否合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对互联网和电子产品一直是回避的态度,在家里会尽量少地使用手机,电视也安装得比较隐蔽,希望他们越晚接触电子产品越好。但印度的教育观念认为,既然电子产品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一代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就不应该否认它的存在,而是要引导孩子做一个负责任的电子公民,及早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在网络上搜索资源、辨别真假。”对比印度的教育观念,周轶君意识到自己让孩子回避电子产品的态度,跟上一代人对待性教育的态度很像——假装没这回事。
对待评价
看后有启发就有意义
《他乡的童年》目前上线5集,评分高达9.2。《他乡的童年》的总监制、优酷纪录片中心总监张伟对口碑表现十分满意,他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社会观察类纪录片一直是优酷关注的重点,这次《他乡的童年》取得的优良口碑为深耕这一细分品类注入了强心剂。”导演周轶君则表示,她收获的更多是感动,感动于片子引发的共鸣——具体到某一个人某个家庭的共鸣。这是以前作为国际话题写作者的周轶君较少体会到的。
周轶君说,《他乡的童年》播出之后不少家长告诉她,他们得到非常具体的启发。“中国有让老人帮忙带孩子的传统,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时常发生冲突,沟通了多少遍都没有成效。他们告诉我说,这个片子给出了很直观的影像,让上一代的人看到人家是这样做的,算是对两代人教育理念的沟通起到了一点作用吧。”片中讲印度教育的第三集里,平面设计师阿迪提和图印夫妇,以漫画的方式画了一本“月经百科全书”,向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普及有关月经的生理知识。因为在亚洲文化里,月经是一种禁忌,很多印度女孩因此辍学。周轶君说,她拍的时候意识到观众会产生共鸣,但没想到共鸣来得如此强烈,节目播出后,观众纷纷在她微博下留言问这本书有没有中文版。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