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新华社:从融起来到强起来

2020-04-12 17:00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 | 新华社:从“融”起来到“强”起来

  编者按: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治理高度,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年多来,各级各地媒体如何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取得哪些新进展新成效?敬请关注“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专栏报道。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党的主流媒体顺应传媒格局、舆论生态、受众需求深刻变化,有效发挥引导舆论的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必然选择。

  新华社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牢牢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积极探索具有国家通讯社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

  一、增强“为什么融”的紧迫感

  作为党的主流媒体,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首先应当明确受众在哪儿、阵地在哪儿。

  随着数字化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传媒格局已从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到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异军突起。而新媒体的“原住民”主要是青年群体。

  得用户者得天下,得青年者得未来。受众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要拓展到哪里;青年在哪里,我们的触角就应延伸到哪里。互联网已成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主流媒体只有进军主阵地、占领主战场,才能更好地发挥立主导、强主流的作用。

  一是转换“语态”。用心用情用功,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变生硬说教为平等交流,变文件语言为群众白话,变概念口号为生动故事,把宏大叙事同个体体验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写既有态度又有温度的新闻,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故事,着力增强文字报道的可读性,图片报道的可看性,电视报道的可视性,“两微一端”报道的互动性,对内打通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对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二是丰富“形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对象化新特点,丰富报道样式、报道形态,拓展传播渠道、传播载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形态拓展,综合运用短视频、二次元、Vlog、H5、VR等手段,实现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特别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用户画像”更加精准地传播信息,通过“主流算法”更加有效地引导舆论。

  三是创新“业态”。把融合发展理念贯穿于组织指挥、采集编发、终端覆盖全过程,通过对新闻报道流程、发稿运行机制、采编组织架构重塑、重整、重构,推进智能化编辑部和现代化分社建设,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信息内容、技术应用、渠道终端的共享融通,从“物理聚合”到“化学反应”,从“简单相加”到“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打造适应“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特点的新业态。

  近年来,新华社在媒体融合中不断提升融合报道能力。无论是“新华全媒头条”《关键抉择,必由之路》《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是微视频《红色气质》《大道之行》等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扛鼎之作,不仅产生镇版、刷屏之效,也在国家有关评选中荣获大奖,成为既叫座又叫好的精品佳作。

  新华社微视频《红色气质》画面截图

  二、找准“融什么”的着力点

  媒体融合发展涉及内容建设、平台打造、技术赋能、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只有找准着力点,才能事半而功倍。

  新华社坚持一体化发展、移动端优先,以打造全媒报道平台为龙头,以供稿线路调整为依托,以采编流程再造为关键,以提高融合报道能力为重点,推动新闻采编从文字、图片“两翼齐飞”向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转变,从单一、单维、单向,向全媒、多维、互动转变,从以服务纸媒为主向为各类媒体服务转变,使报道既“可读可听可看”又“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初步构建起与融合发展相适应、体现通讯社特色的全媒传播体系。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