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飙升!美在病态中强行重启,自私政客们仍在热炒“中国威胁”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政府对中国的言辞攻击激烈过火了……我们正在重回‘麦卡锡主义’时代,或者像上世纪30年代的希特勒时期。”美国前驻华大使鲍卡斯7日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这样评论特朗普政府和美国一些政客近来对中国的频频攻击和甩锅。同一天,另一个姓麦卡锡的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宣布成立“中国工作组”,加强应对“现存的和新兴的、跨越领域的中国威胁”。当前,疫情仍在美国继续大规模蔓延,对外甩锅和攻击中国,对内强行重启经济已成为特朗普政府和共和党在2020年大选年妄图摆脱“应对疫情不力”责任的两大重点。8日美国劳工部公布4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2050万人,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失业率飙升至二战以来最高的14.7%。为重启经济,特朗普政府把疾控中心专家制定的“重新开放指南”扔到一边。许多分析人士担忧,重启经济可能使疫情再次扩大。《华盛顿邮报》7日把特朗普称为“输掉与疫情斗争的民粹主义领导人”,该报评论称,这样的民粹主义者自称爱人民,但实际上由于愚蠢和妄想,他们正在牺牲自己的选民。“(特朗普政府的)言行证明,他们不可能在向真理开战的同时战胜疫情”。
美众院成立“中国工作组”
当地时间7日,美国众议院共和党领导人麦卡锡宣布成立“中国工作组”,以应对“中国对美国各个层面的威胁”。另一名共和党众议员麦考尔任“中国工作组”主席,成员还包括众议院各委员会的14名共和党议员。麦卡锡宣称,“中国工作组”将在今年10月前提出全面性建议报告以及针对中国的立法提案。他称,工作组将调查中国“针对美国社会、校园和各种机构的影响力行动,给美国政府和盟友造成的经济威胁,获得技术优势的努力,在新冠病毒起源和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麦卡锡当天还就疫情对中国再次进行攻击,宣称“中方掩盖疫情”导致目前危机。他鼓吹:“我们不仅要追究中方在疫情方面的责任,还必须采取大胆行动,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与中国竞争。”“这不仅是美国当今的头号问题,也是未来的头号问题。”
《华盛顿邮报》称,这并不是美国议员们第一次组建工作组“针对中国威胁”的尝试。麦卡锡称,他去年6月已就“中国工作组”问题与民主党籍的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进行过讨论。但今年2月,民主党议员退出了这一计划。对此,一名资深民主党议员高级助手称:“我们非常有必要让中国对其行动负责。”“不过,在某种程度上,此举可能成为特朗普政府为其(应对疫情)失败甩锅的替罪羊,我们不会同意这一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众议院这个大肆炒作“中国威胁”的工作组刚宣布成立,就传出工作组主席麦考尔的妻子持有中国公司股票的报道。美国政治新闻网当天晚些时候爆料称,麦考尔的妻子被发现持有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的股票。报道称,这些股票是2月下旬购买的,价值在5万至10万美元之间。报道还称,麦考尔此前曾将腾讯描述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对此,有美国网友质疑:“这些政客为什么一边大声叫嚷‘中国威胁’,一边却拿着中国公司的股票赚钱?”
“美国之音”7日称,美国国会“追究中国责任”的声浪正持续升高。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格雷厄姆等多名共和党参议员当天宣称要推出法案,对中国进行追责和制裁。对于美国将采取何种制裁形式,格雷厄姆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们可以用征收关税的方式进行制裁”。报道称,美国议员近来推出了一系列“向北京追责”的议案,但还没有任何一项进入正式审议阶段。
“中国阴谋论”成美政客竞选工具
对于美国政客的攻击和诋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8日在记者会上接连质问:“我不知道美方个别人到底想追什么责?美国是世界上医疗资源最丰富、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但现在美国内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都高居世界第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还公然煽动将自身应对不力的责任转嫁给中国,他们有什么脸面来指责中国?难道他们不应该向他们的人民谢罪吗?”华春莹斥责:“罔顾事实,毫无底线地向中国甩锅,这种表现只能生动地解释什么是无赖。”
“充满‘中国新冠肺炎阴谋论’的竞选季”,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7日发表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前董事长史蒂芬·罗奇的评论称,攻击中国已成为日益绝望的共和党及其脆弱的领导层即将进行的2020年大选的重点。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攻击不过是其一连串未经证实的阴谋论中的最新一例。罗奇称,美国早就接到疫情暴发的大量预警,但真正的问题是特朗普作为领导人对疫情无休止地传递错误虚假信息而又不负责任:他曾称“病毒会奇迹般消失”;他反复错误地宣称美国病毒检测是世界上最好的;他将每日的疫情简报会变成政治斗争;他甚至提倡使用危险的消毒剂注入人体。由于总统的表现越来越差,所以他对中国的攻击就越激烈。文章称,特朗普团队疯狂地采取新的反华政策。这种策略使美国的公众舆论对中国的态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消极。罗奇担忧称,把这场大流行的悲剧变成一场有关疫情的战争是愚蠢的。“另一场冷战已经够糟糕了。仇外情绪和失业率飙升的结合,让人想起历史上那个痛苦的时代,看看上世纪30年代就知道了。”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