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海南农垦:3年改革激发活力 66年老国企获新生

2018-12-05 16:32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改革开放40年·调研行)海南农垦:3年改革激发活力 66年老国企获新生

  中新网海口12月4日电 题:海南农垦:三年改革激发活力66年老国企获新生

  记者 张茜翼

  初冬时节,海南红明农场公司荔枝种植户陈会华结束了当天在荔枝地里的施肥、除虫、除草等工作后,回到家中跟家人一起享受下午茶时光。作为该公司最早一批开始种植荔枝的职工,陈会华一家凭借辛勤耕耘,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荔枝楼”,开上了小汽车。

  陈会华一家这样的生活方式,是红明农场公司职工通过种植荔枝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品质的真实写照。近两年,拥有近3万亩海南最大连片荔枝生产基地的红明农场公司打造的名牌“红明红”荔枝总产值突破两亿元。今年,“红明红”荔枝销售6600万斤,与去年相比增加1500多万斤。该公司的职工们先后盖起了“荔枝楼”3500多幢,购买小汽车600多辆。

海南农垦红明农场公司荔枝丰收。资料图 李骁可 摄

胶工凌晨割胶。资料图 李骁可 摄

  红明农场是海南农垦改革的一个缩影。创建于1952年的海南农垦,是中国第三大垦区。近三年来,海南农垦基本完成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管理职能属地化、农业用地管理规范化等关键领域改革。2017年,海南农垦实现总营收225亿元,总利润4.62亿元,较改革前的2015年大幅增盈约17亿元。

  自1952年成立以来,海南农垦就肩负着保障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橡胶的使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政企社不分的体制机制藩篱日益凸显,坐拥全省五分之一土地、九分之一人口的海南农垦陷入长期亏损。

  2008年,国务院正式将海南农垦下放给海南省全面管理,并明确“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和“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总体目标。

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瓜菜种植基地。 李骁可 摄

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玉米育种基地。 李骁可 摄

  近三年来,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既做“减法”,又做“加法”,聚焦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底,新一轮改革启动,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成立,原海南省农垦总局的实体地位被取消。这家拥有60余年历史的老国企从政社企混合实体向完全市场主体转变。

  农场企业化过程中进行着“减法”,38家农场转企改制成立27家农场企业和4家产业集团,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市场主体,政府管理职能随之剥离。以东昌农场为例,农场机关17个科室整合为6个公司职能部门,实现瘦身健骨。

  改革的“减法”使海垦逐渐摆脱体制机制的束缚。现代企业制度下,农场场长变身二级企业董事长,凭业绩领薪酬,绩效从零元到50万元不等。改革后,红明农场公司董事长王波月收入翻了一番,突破1万元,去年因带领公司扭亏为盈,还拿到6万元绩效奖。

  角色的变化,带来观念的转变。“以前的处长、科长,如今都成了企业员工,能上也能下,凭的是业绩,拼的也是业绩。”八一总场公司党委副书记郭海滨深有感触地说,转企改制后,农场变企业,社会职能归地方管理,甩开了包袱轻装上阵,但是压力也前所未有的大,不再“等靠要”输血,而是要有“市场经济思维”,到市场中打拼,实现自我造血。

  改革后腾出数百个管理岗位大方引才。2016年以来,海南农垦前所未有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3次大规模公开招聘,聘用包括二级企业总裁、中层管理人员在内的170余人。通过公开竞聘,东昌农场公司选拔出全垦区最年轻的“80后”总经理麦全法。他就任当年力推改革,使农场减亏743万元。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