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青年科学家潜心钻研“射电望远镜” 伴随探月工程成长

2018-12-09 16:46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如果没有中国探月工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王锦清的人生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王锦清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科技人员。1978年,他出生于上海。2001年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他便来到上海天文台射电室工作。

王锦清在办公室。 张亨伟 摄

  王锦清说,刚开始的那几年,感觉自己挺没方向的,平日里的主要工作是射电望远镜的维护和改进,还参加一些天文观测,“观测还是比较简单的,看数据记录正常就可以了,技术含量不算高,但要把这件事做得百分之一百准确,还是要花很多精力的。”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事情,于是王锦清选择了继续深造,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习天文技术与方法。

  在王锦清的印象里,那时不太忙,能静下心来学点东西。他当时学的是很基本的一些电子控制、编程等等,有了这些积累,后来再去读书做课题,接着应用到射电望远镜上,就显得水到渠成。他常感叹,尽管学的时候没想那么多,但那时所有的积累,到后面都有应用的场合。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开始了,王锦清也迎来事业上的转折。

  “我们的进步是时代带起来的,如果没有(探月工程)这个平台,可能我还在做基本观测”,王锦清说。在他看来,在这样一个“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环境里,不进则退,不努力就会被抛弃,环境给予人的,首先是机会。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射电望远镜成为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定位仪。王锦清解释,当时射电望远镜在北京有50米的、昆明有40米的、上海和乌鲁木齐各有一台25米的,这四个天线组成一个网,可以探测到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具体位置。这个组网被称为VLBI网(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简单来说,就是把几个小的望远镜联合起来,以达到一架大望远镜的观测效果。

  当时,王锦清在射电望远镜的控制和测量方面做了些研究,主要是指向和面形测量方面,他并把成果运用到VLBI四台站的射电望远镜上。“算是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自己也比较有信心了。”他说。

  2008年,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开始建设,这当时是中国国内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王锦清经历了这台射电望远镜的整个建设和调试过程,他的主要工作是高精度天线指向和面形测量建模,目标就是把望远镜的性能发挥到极致。王锦清说,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来实践和验证自己的方法。

  2017年,历时9年建设,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完成了二期验收,各项指标均超过了预期。王锦清说,科研人员在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上的努力和积累,为中国建设更多、更大、更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奠定了基础。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先后参与了2012年的“嫦娥二号”奔小行星探测、2013年的“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2014年的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的VLBI测定轨任务,大幅提高了VLBI系统的测量能力,为探月工程测定轨作出了贡献。

  今年,王锦清又有了新任务。2018年5月发射的鹊桥号中继星,目的是给嫦娥四号月球探测任务提供地月间的中继通信。王锦清介绍,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要发信号给中继星,中继星再发信号到地面,鹊桥号中继星上有个口径4.2米的天线,直接对月怕对不准,所以要先跟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做个“对视”,这个校准测量便是他前段时间一直在忙碌的。

  接下来,中国将继续开展火星探测计划、小行星探测计划等系列工程,王锦清相信,在这些航天项目中,都将有射电望远镜的一席之地。(完)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