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电 (黄钰钦 蒋涛)2018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11日在北京举行,多名中国学者在会上分析逆全球化现象,并从国际发展援助格局和新兴技术角度探讨弥合全球治理赤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在研讨会上表示,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在不同领域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在经济层面的贸易保护主义,社会层面的民粹主义,政治层面的保守主义等。中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在发展中既需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同时又面临着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的挑战。
他指出,中国40年来最大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因此面对逆全球化的思潮,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
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抬头,全球治理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院长李小云从国际发展援助格局的角度指出,原有国际发展援助体系是“二战”之后建立,以欧洲人道主义传统和基于现实主义的地缘政治相结合形成。随着发达国家对提供发展援助过度问责化和政治化,以及中国以经济合作为主的新型援助方式推进,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已发生重大变化。
谈及中国在对外援助中所遭受的非议,李小云强调,中国无法在全球化中单独发展,国际合作必不可少。在过去40年中,中国本身也成为一些大国援助的受益者。因此,中国亦需不断在信息公开上提升透明度,回应不同的声音。
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兴技术如何影响全球治理,成为多名与会专家谈及的话题。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定定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同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将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变得愈加悬殊,这项新兴技术具有全面性和革新性,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或将带动在军事、经贸、科技等各个方面竞争与合作的升级。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真真聚焦人工智能在国际上的制度规范。她指出,人工智能受到巨大关注在于其在很多领域走向真正的社会应用,与商业模式紧密结合。占领人工智能的制高点,既要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基础研究,也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完善。
“由于人工智能发展挑战隐私、责任和价值等既有现状,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关涉技术,而且关涉社会。”她认为,需要不断根据出现的社会问题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伦理评估,以保证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及时跟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徐坚表示,全球化遇到的诸多挑战中,科技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西方民粹主义盛行很大程度上与技术发展给就业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它和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当民粹主义产生的时候,鞭子会打在各个方面,可能打在新兴国家身上,也可能打在难民问题身上。技术和生产力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变化,造成如今国际关系的诸多乱象。”(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