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完成入列首年调查 “海洋地质九号”满载而归

2018-12-13 07:25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完成入列首年调查,在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深海探测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海洋地质九号”满载而归

蓄势待发的“海洋地质九号”。

  资料图片

  科考队员在南黄海进行二维多道地震测量任务中回收电缆。

  资料图片

  历时258天,总航程2.5万余海里,近日,凯旋的“海洋地质九号”抵达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这艘刚满“一周岁”的调查船,一年时间里经受住了10多场台风的考验,带着我国东海、南海、黄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7个航次的海上调查和科考成果满载而归。

  新速度:试航41天即完成全部检测任务,具备地震测量、地质取样等能力

  “‘海洋地质九号’创造了海洋科考船从入列到生产力完全形成的新速度。”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海洋地质九号”隶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12月28日交付入列,2018年5月首航远赴西太平洋,2018年12月7日完成首年调查科考任务凯旋。

  李金发说,海洋调查船整体水平已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象征。“海洋地质九号”肩负着引领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的目标,具备专业地震测量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能力。他说:“除了开展二维多道地震采集作业,还可以进行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海洋重力、海洋磁力等常规物探调查作业和地质取样。”

  此前,我国海洋科考船自入列到生产力正式形成一般在半年左右。自2017年12月28日入列以来,“海洋地质九号”通过东海、黄南海两个航次计41天的试航,即完成全部试航检测任务,具备了设计的生产能力,创造了海洋科考船从入列到生产力正式形成的新速度。

  同时,船员通过积极摸索试验,还找到了作业状态下船舶的最佳运行参数,使设计的自持力时间由60天延长到70天,进一步提升了“海洋地质九号”的生产能力。李金发说,“海洋地质九号”探索“充分调研、精准定位、合理选型、通力合作”快速形成生产力的成功实践,为今后我国新的海洋调查科考船建造和快速形成生产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新任务:7个航次展开调查,从浅海、近海跨越到深海

  两次试航之后,“海洋地质九号”的调查功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正式开始执行海上调查任务。“海洋地质九号”首席科学家陆凯介绍,“海洋地质九号”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双缆高分辨地震作业系统,配置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大能量电火花震源系统、四波束侧扫声呐测量系统等多套装备,以及深水绞车、A型架等辅助调查设备,具备从海水到海底表层、浅部地层和中深部地层的综合探测能力,极大提升了对深海的调查和观测能力。

  “海洋地质九号”开展了东海和南海试验航次、西太平洋第一航次、南黄海多道地震航次、西太平洋第二航次、东海斜缆采集试验航次和东海宽线地震航次等7个航次的调查任务,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深海探测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陆凯介绍,依托“海洋地质九号”,首次开展了西太平洋中比例尺深海地质探测,查明了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底质类型、浅部地层结构等基础地质要素,采获了锰结核样品,发现了深部稀土资源富集特征和规律,获取的沉积物为研究东亚季风、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演化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实物样品。系统开展的南黄海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揭示了南黄海深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为解决南黄海构造演化、油气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环境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在东海两个区段获取了高品质宽线双缆地震测量资料,建立了一套宽线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海洋宽线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化应用,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服务。

  据介绍,“海洋地质九号”还承担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共享航次任务,通过船时、航次、数据共享,服务海洋科学考察与研究需求,打造开放、流动的海洋实验平台。“‘海洋地质九号’入列仅一年时间,推动地质调查工作实现了从浅海、近海到深海、远海的延伸。”陆凯说。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