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14日电 题:致力推动中国中药现代化的科技部原副部长惠永正
中新网记者许婧
墨绿色毛衣,米色休闲裤,声音洪亮,笑意盈盈,显得爽朗与热情,这是科技部原副部长惠永正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日前,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推出的上海统一战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四十人”宣传活动中,惠永正与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等无党派人士一起入了推荐人选名单。
“怎么会有我?我们知联会(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惠永正是首任会长)很多人都在改革开放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得知记者来意,惠永正笑着摆摆手,“我们给年轻人和后辈找一块黑土地,再给他们种子和一点初始肥料,后面就让他们自己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是我一直遵循的理念”。
1962年,惠永正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23岁时,他开始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有机化学研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便开始致力于微环境研究并推广计算化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同时,他也是中国糖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的领军人物。这些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为他赢得了从国家自然科学奖到科技进步奖在内的若干重大奖励。1987年至1990年间,惠永正成为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所长。他还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期间,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惠永正在八十年代初前往美国做访问学者,“我出去的时候已经是副研究员,在那里待得并不苦,当我回国时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会回来”,他笑得如同一个孩童,“其实从出去的时候我就没想过待在国外。”
1990年,作为无党派人士的惠永正出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科技部)副主任,并在此职位上一直干到2000年。
在科委副主任任上,除了参与推动高新技术发展外,他负责国际科技合作和政策研究及改革工作,还让他与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源于1993年,他协助彼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参与了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结果是修改后的专利法加强了对药物本身的保护。
惠永正回忆道,一时之间,发展本国创新药物成为当务之急。同一年,国家科委、卫生部等多家单位,成立了部际新药研究协调领导小组,他作为该小组的召集人,开展“中药现代化行动”、建立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和广东中山健康产业基地等措施陆续出台。
20世纪90年代中期,惠永正首次提出“中药现代化”的概念。他认为,中医药作为一个学科,它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科学密切结合。
2000年退休后,考虑到自己离开科研一线已经十多年,年轻一代科学家已经成长起来,回到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对他们的发展不利。于是,他接受了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委托,在张江从事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工作,筹建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并担任张江高科技园区科学顾问委员会首任主席。
他带领的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一个迄今为止最好的一个中医药信息库,系统收集了中西医描述的20大类、1200种疾病数据;195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提及的、有临床医案或治疗效果数据的处方;9500种中药中含有的化合物;近万种中药植物药的命名、性味、归经、形态、产地、药理、临床应用和化学成分等数据。
目前,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家生物医药基地重点建设的“一所六中心”之一,是国家生物医药基地重点建设的国家级专业孵化器。
“中医不是巫术,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集中体现,中药是中国先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惠永正正色说,如果能将中医与方剂、疾病、药材的有效成分和理化性质建立关联,将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打通,相信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一定会有所突破。
令惠永正欣慰的是,十多年来,中药已开始走向国际,长期以来中药被拒之门外的历史被打破。而他自己,目前仍十分关注中国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他心里清楚,这两件事,无论哪一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停止,都会越来越好。
在惠永正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上海张江,还有一个称谓“药谷”,这里聚集了全国新药研发势头最猛的企业,孵化了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是中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基地。从这里走出了80多家企业的100多个项目,落地到全国各地;20款药物已经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通过海外上市审批;平均每天,这里都会有一场国际性的生物医药领域学术交流活动。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国家食药监每年批准上市的一类新药中,每3款新药就有一款来自这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