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治疗加速危重病人康复,在国外十分普遍,国内尚属新兴行业
武汉呼吸治疗师总共不足10人
全国仅2所高校开设专业,呼吸治疗师不属医生也不属护士,身份尴尬
万微波(右一)和同事一起为患者翻身做体位引流治疗 通讯员代雨朦 摄
“自由呼吸真好!”12月10日,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的肖爷爷微笑着向武汉市武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能这么快拔管,呼吸治疗师功不可没。”作为目前武汉惟一引进两名专业呼吸治疗师的科室,主任徐亮深知呼吸治疗师对于加速危重病人康复的重要。11日,记者联系上徐亮时,他头天刚从美国参加“美国呼吸治疗年会”回国。
美国呼吸治疗学会每年在全球遴选并资助3-5名医护人员作为国际访问学者赴美学习呼吸治疗,徐亮是2018年3位赴美学者中的一位。“一面是国内医疗机构供不应求,一面是呼吸治疗师身份尴尬。”说起目前国内呼吸治疗师的现状,徐亮忧心忡忡。
记者随后走访武汉30多家医院,据统计,武汉呼吸治疗师不足10人。
[病例]
1个月呼吸治疗
83岁危重老人拔除气管插管
1个月前,长期卧床的肖爷爷因“咳嗽发热呼吸急促5天”被送进武汉市武昌医院。到医院时,83岁的肖爷爷呼吸急促、血压极低,被诊断为重症肺炎、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已经出现呼吸衰竭,生命极度垂危。
重症医学科医生立即进行了气管插管。在重症医学科徐亮主任的指导下,呼吸治疗师闫东东和王帅密切关注呼吸机的各项参数,两人轮班24小时寸步不离地守护,随时监测调整呼吸治疗的方案。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老人病情逐步稳定。
两位呼吸治疗师根据肖爷爷肺部感染情况,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利用体外膈肌起搏仪刺激老人的膈神经,预防机械通气造成的膈肌萎缩,增加肺通气量;为老人翻身拍背、体位引流排痰;帮肖爷爷带着呼吸机下床活动……经过近1个月的精心治疗,10日,肖爷爷拔除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
12天救治康复训练
中年男子脱离高频呼吸机
41岁的王先生常年在广州做生意,今年国庆节期间,已经感冒了20多个小时的他自驾回到老家武汉。刚一回来,发热、咳嗽、气促、胸闷不适,一齐向他袭来。在家附近的诊所打了3天吊瓶,不仅症状没缓解,反而出现呼吸困难,家人赶紧将他送进武汉市第一医院。
王先生被诊断为重症病毒型肺炎,已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当即被收进重症医学科。由于肺功能严重受损,为了救命,王先生用上了更专业的高频振荡呼吸机。
作为呼吸治疗师的万微波守在王先生的病床边进行一对一的呼吸治疗。每隔4小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同时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让其在特殊体位上俯卧位8小时,再仰卧位2小时,如此反复。
王先生体重160多斤,身上插满各种治疗管,每一次搬动都需要四五名医护人员一起动手,每一次搬动,万微波的工作服都要汗湿一次。精心守护治疗了三天三夜后,王先生终于度过危险期,脱离了高频振荡呼吸机。万微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心肺康复训练,教他吹气球、呼吸肌训练等,为他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叩背振动排痰等。
经过12天的救治和康复训练,王先生完全康复出院。
[从业] 呼吸治疗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
1996年出生的闫东东和王帅毕业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呼吸治疗”专业,今年5月,他俩同时被招进武汉市武昌医院重症医学科做呼吸治疗师,也是目前武汉仅有的两名科班出身的呼吸治疗师。
“很多人以为呼吸治疗师就是负责气管插管和调整呼吸机的。”在闫东东眼里,呼吸治疗不仅是简单操作一下呼吸机,而是既要有医生的诊断治疗又要具备护士的对症护理。
不久前,呼吸内科一名气胸患者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胸膜破裂处始终不能愈合,医护人员十分费解。闫东东被请去会诊,他发现原来是病人使用的呼吸机没有调整好,压力太大,过大的气压影响了伤口愈合。
29岁的万微波是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仅有的两名呼吸治疗师之一。他告诉记者,身为呼吸治疗师,日常的主要工作分成四大部分:一是对患者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包括体位引流,胸部振动排痰,指导性咳嗽,经鼻、口及人工气道负压吸痰,肺复张治疗等;二是心肺康复训练,包括控制性呼吸技术,呼吸肌训练等;三是每天上午和医护一起查房,针对每一个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具体实施;四是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进行呼吸力学监测,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