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年,水生态环境的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
杨军是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他带领团队做的便是:为中国城市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对策。
杨军今年40岁,17年前,也就是2001年,他考上研究生,踏上科研路,一开始就与“水”结缘。在硕士、博士阶段,他就读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要做水生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经常对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进行采样和研究,曾发现并描述新物种——木兰砂壳虫。2006年,杨军赴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地球科学系做了2年多的博士后,利用湖泊沉积物来研究一万多年来的环境和生物变化。
杨军在实验室 中科院 供图
这些年的求学路,不管是从专业深度,还是从时间维度,都拓宽了杨军的视野。2008年回国后,响应国家社会需求,他开始致力于淡水生态与城市水环境的研究。
杨军回忆,研究团队确定以水生态健康为方向,做起来其实不是那么容易。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弹指一挥间,杨军团队一直致力于浮游生物群落生态研究,同时思考怎样让城市水生态环境更加安全、健康,水更清洁。
杨军介绍,浮游生物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体自净和水质稳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其团队通过研究饮用水源地、景观水体等城市水环境微生态学问题,为城市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提供对策与依据,其中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便是水库。
杨军说,根据统计,中国有将近10万座水库,是全球水库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是水库大国,目前水库水量约为自然湖泊的3倍。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加之地下水短缺和河流严重污染,越来越多水库被逐渐开发为饮用水水源地。杨军表示,水库作为水源地后,对水质就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然而中国水库特别是亚热带地区的水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具有较高的藻类水华发生风险。
经过10年的努力,杨军团队这些年在水库型水源地保护与微型浮游生物生态过程方面有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团队自2009年起在福建省建立水库长期定位生态观测站,重点对4座水库的水量、水质和浮游生物动态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首次揭示了内陆水体浮游生物稀有种的时空分布和生态作用。
杨军表示,通过周年数据的分析发现,当水库水位波动高于2米/月时,可以有效降低蓝藻的优势度和生物量,进而预防和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该研究结果对未来中、小型水库如何通过水利调度,来进行蓝藻水华的防控、水质安全的保障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
这些年,中国的水环境治理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官方在2015年颁布“水十条”,2016年推行“河长制”,而后2017年又推出“湖长制”,杨军指出,这些都是中国着力解决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的重要举措。
他的团队想做的便是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水生态问题浅层次的原因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深层次的原因和过程并不是特别明白,如果盲目去做工程,可能成本高而且效果并不理想。”
他并表示,过去是水质出现严重问题了,科研人员才去研究解决方法,而现在团队希望利用微型浮游生物,对一些看似没有问题、或者处于“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予以早期诊断、干预,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弹性,降低水处理的成本与代价。
中国的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近10多年来发展突飞猛进,杨军未来的盼望是:继续研究水库型水源地微型浮游生物,尤其要将所学用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那么一点贡献,我就知足了,并且希望能为水生态健康多培养一些人才。”(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