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特稿第1125期
我们嘴里的“你应该”
“镜子时刻”
“你应该”是“不不不”的孪生。
它们也大批大批地潜伏在我们的脑子里,时刻准备跳出来,左右我们的言行。我第一次看见它们,是你快一周岁时。
有一天,爸爸给你喂奶。他举着奶瓶,你躺在他臂弯里,一边咕嘟咕嘟大口吮吸,一边一下一下地踢着小胖脚,看上去享受极了。
大概是喝饱了,你突然用手推开奶瓶,挣扎着要坐起来。
“不行,奶还没喝完呢!”爸爸一只有力的大手马上抓紧你,想让你重新躺好,另一只有力的大手把奶嘴再塞回你嘴里。
你叫唤起来,用力挣扎。
又有一天,爸爸给你读绘本。你坐在爸爸的大腿上,绘本摊开在面前的书桌上。这个故事显然没能吸引你,只翻了几页,“啪”,小手果断地把书合上了。
我在一旁瞥见,爸爸当即把书页重又打开,两条强壮的手臂箍紧你两条小胳臂,说:“不行,要把书看完!”
都是不假思索的反应,我能看到他胳臂上原本放松的男性肌肉骤然紧张、隆起。
类似这样的时刻,是你带给我的“镜子时刻”,它们总让我心里一惊,猝不及防地看见某种真相。
在那两个瞬间,我看到了我们头脑里的“你应该”——你应该喝完;或者,你应该多喝点儿才不会饿着;也可能是,你应该不浪费食物。而读书这么重要的事,当然应该认真耐心,有始有终,怎么能胡乱翻两下就跑?甚至可能还有这个:身为父母,应该从小就教导你“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我理解,是它们让爸爸不假思索第一时间否决你的自主选择。
这些“你应该”都有它们各自的道理,也都出自一片苦心,只除了一点,它们其实都在无声地宣布:我不在意你如何感受——无论你是否已经吃饱,我要求你“正确”行事;而且,是我而不是你知道怎么做才“正确”,是我而不是你知道什么对你最好。
当我们的头脑作出这样的宣布时,它就失去了对你们的好奇心,眼睛不再观察你们,耳朵不再倾听你们,是的,它对你们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毫无兴趣了,它对你们的感受和视角不屑一顾了。
如果当时你再大一些,五岁、四岁、三岁或哪怕两岁,也许我都不至于对这一幕敏感。一个大人时刻准备着对孩子灌输各种道理,在我们的文化里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可你还未满周岁,为什么我们就已经迫不及待了?
我们真的正确吗
我怀疑,大人们有多喜欢对你们的自主行动说“不不不”,就可能有多喜欢对你们说“你应该”。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禁止,一面是说教。
在儿童游乐场,我也见过太多成年人喜欢对你们发布各种“你应该”。
我们说:“快去捡那个球!”“去,去玩那个滑梯!”“这个有什么可玩的,你去玩那个吧,那个多好玩”……如果你们拿起一只球,送到嘴边啃一啃,成年人会说,“不对,球应该滚(踢)过来”;如果你们把一列火车满地拖来拖去,我们会说,“不对不对,你应该让火车在那个轨道上开”。“不对,这个应该这样玩”“不对,那个应该那样玩”“你应该多去玩玩积木”“花应该这么画”“来,宝贝儿,你在这儿贴个太阳吧”“现在你去搭个城堡吧”“这滑板车你别老推着跑啊,你得站上去滑!”“放音乐了,你快跳舞啊,对,就这样跳!”……
你们会不会觉得,对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很多时候,闭嘴是一种美德?
如果玩都不能自主,都要被“教导”,那么还有什么领域是可以不被成年人侵入的?
成年人容易把你们当作一只空空的瓶子,仿佛只有我们不停往里头填塞灌注才能充满。你们有一天懂得了球是圆的,并不是成年人教会的,而是经过你们自己的探索、经过玩,感知到了这种形状,你们从成年人那里无非只是知晓了这种特定的形状叫作“球”。倘若一个成年人不给你们任何机会去触碰烫的东西,那么他即使讲解一万遍什么是烫,你们也不可能真正懂得“烫”的含义。
想想看,当你们还在襁褓之中就会通过啃咬小手来探索自己的身体。
想想看,比如你要认识一把高大的椅子,你会从底下看,从上面看,从侧面看,拼凑出它的形象,你会去摸它、咬它、敲打它,甚至撞它,等你长大一些,还要去搬动它,爬它,说不定还从上面摔下来,你是这样去认识它的。
每一个幼小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探索、了解、适应这个世界,就像每一只毛毛虫,无需任何教导,都知道怎样一步步穿越它的生命旅程,最终变成蝴蝶。
生命真叫人惊叹。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