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识平:春运,流动的中国在路上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春运,流动的中国在路上
辛识平
日前,为期40天的2019年春运拉开大幕。近30亿人次出行,让这场“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大迁徙”再次走入人们视线。一个流动的中国,开始了新的出发。
今年的春运很潮。广深港高铁、杭州至黄山高铁、成都至雅安铁路等多条新线首次加入,进一步提升了春运的运力;十余辆超长版复兴号动车组亮相京沪高铁,刷新着回家的速度。更不用说刷脸进站、“无纸化”通关等“黑科技”,不仅缓解了春运的压力,也带来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
今年的春运很暖。高铁上,一份“因地制宜”的贴心菜单,激发着吃货们的味蕾;一方手工制作的哺乳挡帘,为妈妈和孩子送上温馨呵护。无论铁路、民航,还是公路,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尽心尽力,一句提示、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个笑脸,无不让归途增添了几分暖意。
在中国,很少有一件事像春运这样牵动人心,又承载了这样多的情感与记忆。
“春运”一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见诸报端,但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春运真正成为“国民记忆”却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回家过年,与探亲返城的人流交织,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流动”场景。
曾几何时,人们带着铺盖卷通宵排队,绿皮车的厕所挤满了人,“金鸡独立”动辄十几、甚至几十小时的“囧途”如家常便饭。一部春运史,承载几多乡愁,又映照出多少时代变迁。出行人次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亿人次增加到如今的近30亿人次,列车时速从40公里到提升到350公里,变化的不仅是数字,更是科技水平、组织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硬核”实力在攀升。
春运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它以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让每个人真切感受到时代快速前行的脚步。如今,曾经贴着“艰辛”“心酸”“受罪”标签的春运,正在离我们远去。运力供给更给力,运输组织更高效,旅客体验在改善——中国的春运,就像复兴号一样,奔驰在中国大地上,不断驶向新的远方。
曾有一家国外媒体发问: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长途跋涉也要回家过年?这个在不少“老外”看来有些费解的问题,在国人的心目中,却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一种深入骨髓的念想:因为远方有家的味道,有亲情的慰藉,只有回到出发的地方,我们才能找到拼搏的初心,找到情感的归依。今年春节,到大城市“反向团圆”,将成为不少“80后”“90后”陪父母过年的新方式。无论正向反向、故乡他乡,奔波的旅程中,对家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期盼,从来没有改变。
车轮飞驰,不觉经年。我们就这样年复一年,上演着关于亲情乡情的大迁徙。春运的故事正在继续,不断提速的“中国号”列车,一次次串联起我们的家和远方……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