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重庆办“百姓生活记忆展”引市民观社会变迁

2019-09-12 03:03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中新网重庆9月11日电 (记者 钟旖)“我一路走过来,一路被旧物吸引。火柴、口琴、家家户户都有的锦鲤搪瓷盆,都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许多趣事。”11日,在“百姓生活记忆展”现场,“80后”唐涵盈在观展后如是说。

图为市民在“百姓生活记忆展”现场合影留念。 钟欣 摄

  当天,大型原创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百姓生活记忆展”在重庆图书馆拉开序幕,引发当地市民围观感受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社会发展变迁。

  上世纪50年代的票证和小人书、60年代的毛主席像章、70年代的“的确良”、80年代的BP机和春晚、千禧年的博客和选秀、当下大热的“支付革命”和抖音……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民生热词和代表性物件。展览共分为7个篇章,按10年一篇章的顺序依次组成一条“时光隧道”,市民置身其中,犹如走入真实的历史图景。

  “展览让我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虽然那时物质匮乏,但生活同样温馨。”唐涵盈告诉记者,此次她将家中的一台老式相机拿来借展。目前她家中还有老算盘、铝制饭盒等老物件,“看到这些,满满的都是历史的回忆感”。

  对53岁的王齐禄而言,“交通便捷带来城市发展”是其观展后的最大感触。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坐火车去北京前后需要几天几夜,现在只需10多个小时便可到达,“这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

图为市民颜德先借展的小学升初中准考证、录取通知书。 钟旖

  71岁的颜德先将自己保存了几十年的小学升初中准考证、录取通知书拿来借展。他说,自己是与祖国共成长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一段发展进程他都深有体会。令其感触最深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票证。“那时候,光有钱不行,还要有粮票和布票才能买到东西。”颜德先说,透过看老物件,他不仅回忆起与同伴一道分享“高级饼子”的童年岁月,也看到了70年来老百姓在支付上的巨大改变,“从没有票证寸步难行到手机微信扫一扫完成购买,这个飞跃不是一两句话能描述清楚的。”

  重庆图书馆副馆长张冰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此次展览前期,该馆通过官方微信共征集到市民的400余件老物件,其中,展览现场共展出116位借展人的327件藏品,“希望通过展览,唤起老百姓对祖国巨大发展变化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据悉,本场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10月底,免费对市民开放。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