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党建服务促动社群创建 市民驿站成了老人的“家”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孔华)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天宝路881号的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最近很“热”。自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后,这里服务小区居民的热情更是高涨。
市民驿站成了老人们的家
日间照料室里,老人们在学做雪花酥。(孔华/摄)
11月30日下午,市民驿站二楼日间照料室里,86岁的王永年老人正在跟十来个老伙伴们一起做雪花酥。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如何烘焙、制作,还跟老人互动,让老人动手、动脑,调动他们的味觉和嗅觉,老人们戴着一次性手套,将小小的蔓越莓撕成粒。
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视察时,王永年老人也在这。
王永年告诉央视网记者,他向总书记汇报:这里解决了他的吃饭和洗澡问题,他是独居老人,每天早上八点半邻居把他送到这里来,每天傍晚四点接回去,中午在这里吃午饭后休息一会,下午还有一顿点心,原来他总是饥一餐饱一顿,吃饭总是不正常,来这里后,吃饭正点了;由于家里没有洗澡间,一到冬天洗澡也成问题(商业浴室不接待8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工作人员搀扶他到楼上的助浴室,解决了他的洗澡问题。他还告诉总书记,有一次他发烧39度,以为是气喘发作引起高烧,日间照料室的工作人员坚持送他到医院检查,一查发现是心脏不好,“这里的人救了我一命啊!”
“我们这里最多可以容纳五十个老人,每天有二三十个老人过来,由于政府购买了服务,老人们只要出很低的价格(每天只需30元)就能在这里吃、玩、休息、娱乐一天。”日间照料室负责人陈燕介绍。
15分钟生活服务圈服务“一老一小”
老人们在市民驿站活动室里挥毫泼墨。(孔华/摄)
不仅是王永年老人,很多老人在市民驿站找到了家的感觉。
年逾七旬的叶征燕老人原来住在虹口区,后来拆迁,搬到宝山区了。“我每周要乘坐两个小时的车、地铁来这里参加书法活动。”叶征燕老人说,“我忙我乐”。
“我是从79岁开始学画画的,现在85岁,我喜欢到这里跟老伙伴们一起画画,这里,有家的感觉。”胡静菡老人说。
“寒暑假我们义务教小区孩子书法,春节免费给居民写对联,虽然我们退休了,但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正在练习书法的冯秋霞告诉记者。
自2016年2月开放,2600平米的市民驿站成了附近老人的乐园。练习书法,学习怎么用微信,领取公益活动,做手工,商议明年小区的大事怎么办……每天,市民驿站热热闹闹。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结合辖区老人多(60岁以上老人占37.93%),0-3岁幼儿早期教育和亲子活动需求高的实际,虹口区市民驿站围绕“一老一小”呼应群众需求,努力提升百姓获得感。
2014年,上海市委出台“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系列文件,推进服务管理重心下移,根据这一系列文件精神,2016年,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为建设群众“家门口”服务站(市民驿站)指明了方向。经过2016年试点,2017年推广,截至2018年8月,虹口区共建成市民驿站35个,总面积78076平方,平均每个驿站覆盖0.67平方公里,服务2.3万人。
市民驿站也是党建服务站
党群议事厅里,小区居民在商议明年的事怎么干。(孔华/摄)
在市民驿站,可以办理敬老卡申领、户籍人户分离居住登记、门诊大病事项登记及撤销等38项事务;驿站还能满足老人就餐、日间照料、看病配药、医疗保健、文化休闲、亲子活动等需求。
除此外,市民驿站还有一个名字——党建服务站。
“这个市民驿站也叫党建服务站,集成了窗口服务、组织生活室、党群议事厅、社区党校分校、群众接待点等功能,覆盖6个居民区党总支,16个‘两新’组织党组织和16家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党建服务站设站长一名,由优秀的年轻居民党总支书记轮值兼任;设社区党校分校校长一名,由经验丰富的退休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担任;配备两名专职党群工作者开展日常工作。”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白爱军介绍,“党建服务站以社区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民驿站作为街道党建服务延伸点的作用,通过党建带群建促社建,进一步激发社会参与活力,拓展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