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奇葩论文,为何能通过?

2018-12-06 13:22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最近几天,几篇“奇葩论文”在网络流传,其中《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等引发网友热议。

  学术论文的生产,有一整套完善的机制,这样的“奇葩论文”,又是如何通过论文生产和筛选机制,堂而皇之地登上学术刊物的?为此,北京晨报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阳,请他讲述学术论文生产、审核的机制,并探讨“奇葩论文”背后的隐忧。

  人文社科,也有“民科”

  北京晨报:论文发表过程中,一般都有“同行评议”的程序,学术共同体本身也有监督学术的功能。一直以来,都有观点认为,我们的学术共同体力量不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这是否也是“奇葩论文”屡屡出现的原因之一呢?

 

  杨阳:这些年来,我们的学术共同体,发展还是比较好的。真正的问题是,那些写“奇葩论文”的,可能并不是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甚至很可能被排斥在外。学术共同体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过去我们常说自然科学中有“民科”,实际上,人文社会学科中,“民科”更多,因为有些人文社会学科的门槛,确实比较低。

  北京晨报:此前曾有报道,一位毫无任何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曾在5年中发表了800多篇论文,甚至到了后来,还有了“名气”,“不用交版面费了”,直到有人举报,这位“论文大神”才被揭穿。

  杨阳:如果是自然科学领域,一个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的人,可能抄都不知道怎么抄。但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某些专业,这样的操作就相对容易实现。如果“论文”本身很奇葩还好识别,如果是抄袭的论文,在忽略查重的情况下,确实有可能蒙混过关。

  学术论文,怎样生产

  北京晨报:“奇葩论文”其实并非新现象,许多年前就曾有人总结过那些公开发表过的“奇葩论文”,如“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量子纠缠与针灸”“论石头剪刀布的制胜攻略”等。学术论文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和审核机制,但这些“奇葩论文”却偏偏能绕过这一机制,出现在学术刊物上,可以请您谈谈正常情况下,一篇论文是如何诞生的吗?

  杨阳:现代学术领域中,知识已经被细分为很多门类。根据教育部的学科分类,首先是大的门类,下面是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等,再下面还会有一些相应的研究领域。绝大部分论文选题,都是在某个学科、某个领域中展开研究的,或许有学科交叉的现象,但同样也可以判断出它是哪些学科相互交叉而成的。选题之后,先要了解本领域中,前人曾经做过什么样的研究,这其实也是对选题本身的一个评估,经过这样的评估,我们就能知道,这篇论文,大体上要研究什么问题,是否有意义和价值。之后才是具体问题的研究、分析、调查、论证等过程。

  北京晨报:一篇论文写出来,是否能发表,也同样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学术刊物又是如何判断一篇论文是否有发表价值呢?

  杨阳:首先是编辑选稿,一篇合格的论文,判定这是哪个学科哪个领域的论文,是否合乎学术规范等,然后是外审,一般学术刊物都有自己的审稿队伍,基本上都会选择相关领域中资深的专家,编辑会把论文送给几位相应的外审去看,他们是相互独立的,各自判定是否有学术价值,是否有发表的意义,或者是否需要修改,怎样修改等。其三,编辑汇总各个外审专家意见,如需修改,发回作者加以修改,修改完后,还有编辑会,共同讨论是否签发。

  奇葩论文,不难判断

  北京晨报:被曝光的这些“奇葩论文”,其实并不需要非常专业的素养,一般人也能看出来很“奇葩”,但有些论文可能不太容易看出来,比如表述问题。如前两年曝出的一篇撤稿论文,曾用“造物主的设计”这样的说法。

  杨阳: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奇葩”,我觉得其实并不难。首先是看论文的主题是否可以归属于某个学科、分类之中。如“传统文化和蟋蟀的战斗力”这样的论文,该归到哪儿呢?其次,看它的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密,语言是否合理等,“传统文化”和“蟋蟀战斗力”之间又有何因果关系呢?其三,看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包括材料的应用,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证据链是否充分等。有些东西可能需要专业的素养,但有些,根据常识就能判断,这样的文章发表出来,确实太可笑了。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