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电动汽车“中国心”

2018-12-13 06:32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第一辆电动大型豪华客车、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第一辆低地板电动客车、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轿车……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高速发展,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今非昔比。

  作为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自上世纪80年代,就认准了电动汽车是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几十年如一日,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诸多“第一”。随着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现在的他,正在内蒙古-35℃的地区对全气候电池试验车进行试验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末

  一堆复印资料

 

  打开中国电动车大门

  电动汽车的起源早于汽油车,中国的电动汽车起步却很晚。1978年,孙逢春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如愿走进大学的校门。四年后,孙逢春又考取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研究生,1987年,孙逢春获得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深造的机会。

  “我至今仍然记得在德国吃的那个 ‘闭门羹’”,孙逢春回忆说,1988年冬天,他在德国三大汽车厂进行参观实习,在一次参观时,他被挡在了门外,他听说里边的实验人员在研究“新概念车”,后来他知道,实验人员所谓的新概念车就是新能源电动汽车。

  “当时德国的汽油车已经世界领先,但他们仍然居安思危,考虑到石油资源未来面临枯竭,马不停蹄地研制可代替汽油车的新能源车,更何况咱们呢?”孙逢春说,他认识到电动汽车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但在当时国内的电动汽车研究仍是空白,1989年,孙逢春在德国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在每月6000马克(约2.88万元人民币)与每月92块人民币的收入之间,年轻的孙逢春意气风发、毅然回国,想在电动车领域干一番事业。

  回国前,他跟德国导师申请复印些资料带回去,导师惜才,二话没说就把复印室钥匙递给他,让他随便用。就这样,他在图书馆找了很多电动汽车相关资料,复印下来装进了一个箱子。这箱复印资料在孙逢春后来的研究中,从电动汽车总体设计、电机的驱动、电池的管理方面给予了他很多启发,也成为打开我国电动汽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上世纪90年代初

  首辆电动公交车

  “剪”掉无轨电车“辫子”

  上世纪90年代,国内也不是没有电动汽车,在北京不少地方都跑着“大辫子”的无轨电车。但无轨电车耗电大,且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处处拉线,所以不能将原有的汽油公交车替代,更不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凭借仅有的3万元回国人员基金,孙逢春开始扎根电动汽车研究,他真正接触电动汽车是在1992年。1992年,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决定“军转民”合作,把军用电驱动技术转为民用大客车技术,中方当时是国防科工委牵头支持,美方是国防部主导。

  当时在国内找了很多院校和企业参与,有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胜利客车厂、长安汽车等。孙逢春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和技术总师,三年来,见证了机、光、电、化,每一项技术的开发与不断完善,1995年,我国首辆纯电动公交车“远望号”试车成功,这辆车成为我国首辆不靠“辫子”也能正常行驶的电动公交车。

  当时有一家香港公司要买这种电动客车,并把数十万港币的订金提前汇到北京。孙逢春和团队人员本打算用卖车的钱继续批量生产,没想到,美国西屋公司突然将动力系统的价格从4万美金提高到10万美金。成本高于售价,生产计划无法进行,北京方只好把香港公司的订金退了回去。“电动汽车不能没有 ‘中国心脏’。”这件事深深震动了孙逢春,他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创新能力!”

  1996—1998年

  手画设计图

  为电动汽车安装“中国心脏”

  有了这个想法,孙逢春辞去了学校振动与噪声控制实验室主任的职位,和自动控制学院一位老师带着两个学生,从学校借了一间储物间做办公室,又从零开始了。

  当时,孙逢春团队买了四套桌椅、一台计算机和一台打印机,又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研究工作。在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四个人用手画设计图,用计算机计算。整车设计、动力传动系统匹配、电机自主研发、车身的安全系数,都是他们用了上千张图纸和进行了上万次计算得来的。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