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手作,是我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不如做植物》
茹茹萍
重庆出版社
茹茹萍,本名陈茹萍,青年艺术家。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本科学业之后,茹萍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和留学国外的机会,选择回到故乡福建创立自己的工作室“一朵”,致力于通过手作、绘画、摄影等方式将植物更好地保存下来,发现植物美的更多可能。2015年,茹萍将工作室迁至闽南深山,并自建铁皮花房,开始了山居生活。
有人问我:“你在山里不会无聊不会孤单吗?”
我顿了顿:“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
“与植为伴,手作成物”的两年时光,最大的改变其实正是心境。
离家的时间比较早,大概小学就开始住校,也许是长期一人独立在外生活,也许是成长在单亲家庭的缘故,虽然一路上总是告诉自己要保持阳光向上的状态,可是有些性格里的悲观、敏感甚至是自卑仍时常若隐若现。
对“一朵”的坚持,一开始也并不被看好。在很多人眼里,“一朵”并没有什么“钱途”。那时候,他人一句有意或无心的评价,总会使我耿耿于怀,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模糊掉出发的初衷。
大二那年我十分迷恋心理学,并计划去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就读艺术治疗专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是努力考取的国家心理咨询证书却一直保留至今。无意间接触到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提出“心流”理论,好像突然间很多疑惑都找到了落脚点:为什么我心情不佳就会想画画,为什么手作让我感到快乐并愿意终身投入……
处于植物艺术创作中的我,也是进入心流状态的。我想这不同于绘画,它不仅仅是一项我喜欢并愿意全神贯注去完成的活动,重要的是,这项活动里,有植物的参与。我想没有人会不喜欢植物吧?这是一种天生就讨人欢喜的存在。后来发现美国有专门的园艺疗法协会,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精灵们,一直以来都在治愈我们的身心呀。
至此,我算是以自己浅薄的心理学知识,为自己长期迷恋于植物手作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础。
正是因为植物手作带给我的体验,让我萌发了创作“森林盒子”的想法,这是“一朵”独创的艺术形式——植物手作装饰画,即将手绘画作与各类干燥植物组合成新的作品。每一个“森林盒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植物手作,对我一个很明显的影响就是改变了我的脾气。确切地说是让急脾气的人找到了释压口。过去的自己每天都有计划,都要按点高效率完成。可是手作是由不得你的,越是急躁越成不了。磨着磨着竟也坚持了下来,做事虽然偶尔会急,但起码不躁了。也越来越明白,一个人拥有好的状态,远比一份高的收入,让人安然自在。
有些采访里会说我能为理想而工作是极其幸运的事,我想,我不是为了理想工作,是为了更好的自己而生活。
毕竟植物手作成就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梦想。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