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洗澡的最佳代言人,是康熙皇帝的保姆苏麻喇姑。苏姑娘一年就洗一次澡,这与她早年生活在蒙古草原有关,毕竟草原上洗澡是件奢侈事。以至于苏麻喇姑养成了不爱洗澡的习惯,即使住进紫禁城有了洗澡条件仍保持不洗本色。
“沐浴”是皇家贵族们的专享
事实上,古代早期典籍中关于“沐浴”的记载,以及将自我清洁搞得极具仪式感,都是针对皇家贵族们的。
老百姓洗澡并不普遍,主要是受制于生活条件。
稍微动脑想想就明白了:洗澡首先要有水,还要有热水,古代老百姓用水可不像现在居民使用自来水这么方便,走个十里八方地去打井水或者河水,是很常见的。烧水还得使用燃料,常见的是柴禾或者牛粪,这些易耗品古人得来要费力气,说到底还是资源太少。
如果是冬天洗澡,对房间的取暖又有要求。万一洗澡感冒了,在那个缺医少药且平均寿命不长的年代,洗澡洗挂了实在是不合算。这么想想,还是别洗澡了吧。
实在要除垢,最好是在天气热的时候下河洗浴,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古代最有名的澡堂子当属唐代的华清池。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池是皇家御用汤苑,体现了皇家洗澡的高规格。杨贵妃在华清池的浴室叫“海棠汤”,是唐明皇送给爱妃的礼物。这是一个海棠花瓣形状的浴池,底座上边接喷头,下边接陶水管,引的是骊山的温泉水。当时温泉水量足够大,出水时水花四射,相当于淋浴。据说,爱美的杨贵妃每次洗澡时还将池内洒满花瓣,让室内芬芳四溢。海棠汤外面还有个飞霞亭,专供贵妃晾头发的,算是洗浴配套设施。
贰 “沐浴”和“洗澡”不是一回事
今人洗澡只是清除身体污垢,放松身心,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天天洗浴。古人洗澡比较难得,所以意义远胜于今。
首先,今人说的“洗澡”所包含的内容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在古代是指“沐”(洗头)、“浴”(洗身体)、“洗”(洗脚)、“澡”(洗手)4件事。不过也有种说法,“沐”指洗头,“浴”指洗身体,所以通称“沐浴”。
其次,古人将洗澡提到了礼仪层面,自然要搞得极为隆重。西周时将斋戒洗浴作为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沐浴净身是对神灵的敬畏。
今人参加重要活动也得沐浴更衣,“孔子沐浴而朝”,同样是这个道理。战国时宫廷里设有专门负责洗澡的职务“尚浴”。有人为争夺这个职务还上演了宫斗大戏。有一天,韩僖侯洗澡时发现池子里有小石子。一盘问才知道,原来是“尚浴”接班人想提前上岗,有意构陷现任。
秦汉时有规定: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汉代为沐浴设立法定节假日:全体公务员上五天班,给一天沐浴假。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在洗完澡后撰写了心得体会《沐浴经》,可惜没留存下来。
古人洗澡还与孝道有关。在家庭里,晚辈给长辈洗澡、洗头是孝。
有个故事:晋元帝司马睿的太子司马绍听说老爸要洗头,特别上表祝福“吉日沐头,老寿多宜。”晋元帝说头上“大垢臭”,大洗了一番。司马绍马上体谅到洗那么一头又长又臭的头发很费劲,赶紧问候父皇龙体是否受得住。因此,司马绍博得了“性至孝”的美名。
叁 明代人泡澡堂子成了寻常事
洗澡这件事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是到了宋代公共浴室的兴起,即“香水行”。
宋代的浴室没有莲蓬淋浴,其余和现代的差不多,配备有搓澡、修脚等服务项目。
王安石是个不爱洗澡不讲个人卫生的典型。他上朝时,身上的宠物爬到胡须间乱跑,把宋神宗雷得不禁笑出声来。王安石有两个好朋友为了帮助他改善外在形象,经常邀请他到寺院去高谈阔论,聊完天顺便泡个澡,王安石也不好推辞。趁泡澡,朋友们把他的脏衣服收拾走了,换了干净的新衣服给他。这样一来,王安石外在的邋遢形象有了很大改观。
和王安石不爱洗澡相反的是同时期的苏轼。老苏很喜欢泡澡堂子,还写了两首《如梦令》抒发感受: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到了明代,众人混泡一澡堂子更成了寻常事。而且价格便宜,一钱即解决问题,所以平民百姓洗澡难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一些高级的沐浴这个时期也出现了,“高设木格,人坐格上,其下炽火沸汤蒸之,肌热垢浮,令童子擦去。”(《万历野获编》)
国家人文历史“历史D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