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电话 这就是我爱你的方式!
每天中午12:40左右,杜先生都会准时给妻子打个电话,并且一直坚持了10年
每天中午12:40,卿女士的手机都会准时响起,电话是丈夫杜先生打来的。“在干啥呢?吃过午饭了吗……”夫妻俩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每天中午12:40的这个电话就这样成了自然,成了习惯,成了平凡的陪伴,十年不曾间断!
可能有人会苦恼,夫妻多年,电话里能聊些什么?杜先生说,他至今仍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他在西藏工作,对家的那种牵挂,那时写一封信,路上要走一个月,如今有了手机,有了微信,也让牵挂有了更多的途径。每天彼此挂念,这就是爱,就是最踏实的感情!
十年不断
他每天给妻子打一个电话
又到了中午12:40,手机铃声响起,忙碌了一上午的卿女士心情开始雀跃:“他每天中午,都会给我打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成了她心里最幸福的牵挂。
2008年,卿女士从单位退休。从那时起,每天出门工作的杜先生,想到妻子一个人在家,总放心不下,中午吃过午饭,回到办公室,他都会给妻子打一个电话。
杜先生每天打电话的时间,前后不超过5分钟。“不打这个电话,就像忘记了重要的事情!连午睡也不安心……”
最近一段时间,夫妻俩打电话,更多的话题转移到了女儿身上。今年是杜先生和卿女士结婚40周年的红宝石婚纪念。前一阵,杜先生和女儿悄悄商量,一定要给妈妈一个惊喜。而卿女士则寻思着,结婚40周年的“纪念照”要改照“全家福”,等到明年再拍。到那时,女儿已经给家里添一个宝贝孙子了。
每天一个电话,就这样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中,把平平淡淡“变成”了长长远远。
芳华青春
立志投身祖国建设洪流
卿女士说,她和丈夫算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自由恋爱。1974年,江津地区水利电力学校(现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全国招生,老家在江北县(现渝北区)的杜先生来到永川,和卿女士成了同班同学。在那“只争朝夕”的年代,两个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都立志将最灿烂的青春投身到祖国建设中。
那时的爱情,朴实而纯真,青涩而朦胧。直到中专毕业,面临离开永川的选择,杜先生才捅破了窗户纸,决定和卿女士一起留在永川。毕业后,两人分配到了同一个单位。
“那个时候,扯结婚证就算结婚!”1978年10月1日,两人结婚了,一没婚礼、二没酒席,甚至连新衣和喜糖都没有,夫妻俩就买了几斤沙琪玛分发到单位,就算结婚了。至于结婚照,更是没有想过的事情。
身处他乡
更懂心底深处的那份牵挂
两人早晨一起上班,傍晚一起回家,甚至中午吃食堂也没分开过。
1988年,杜先生作为技术援助远赴西藏参加水利建设,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小家。
那时,西藏那曲县城还没有通电,更没有电站。杜先生常年在外,四处奔波,一出门,和家里的联系基本上就中断了,想家了,只有写封书信,“这封信路上要走一个月!”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家书抵万金,一句“一切都好,无需挂念”,背后藏着对亲人的深深牵挂!
上世纪90年代,县里有了卫星电话。“但卫星电话她打不过来,只有我打给她!”杜先生一有机会就给家里打电话,卫星电话信号不好,经常拨半小时、一小时才能通,有时打到单位里,又找不到人……
后来,邮政局有了手摇的电话、拨盘的电话,再后来,有了手机……
直到2005年,杜先生才从西藏回到重庆。
相处之道
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悦
“也许,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才让彼此更看重牵挂的意义!”杜先生说,像许多平常夫妻一样,他和妻子的爱情平平淡淡、真真切切。不浪漫,也没有太多的惊喜,但却彼此信任、彼此依赖,谁离了谁都不行!
“说来好笑,我好多年都不知道自己工资是多少!”杜先生常年在外,工资都是妻子领取、支配,即便后来有了银行卡,他也一概“上交”,“有了手机短信,才知道自己一个月到底有多少工资。”
但这何尝不是美事一桩呢!在杜先生眼里,“当家累、管理烦!妻子善良、孝顺,又有重庆姑娘的大气和真诚,把家交给他,放一万个心!”
卿女士也不辞辛劳地打理家庭、孝敬长辈。有一回,卿女士跟丈夫开玩笑,“买一朵玫瑰花。”谁知,杜先生完全不解风情,“花买来又吃不饱!”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花前月下,每天接到丈夫打来的电话,就是心底最幸福的事。
“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故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每个人自己喜悦的东西、欣慰的东西!”杜先生说。本报记者 顾小娟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