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蛋糕怎么切,才能让各方共赢?压力之下,瑞安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腾笼换“医”,换来了什么
浙江在线1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王艳琼 市委报道组 姜路遥)医改,一道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它难在哪?
有人这样比喻,医保是一块“公家的蛋糕”,能够享用这块蛋糕的是医院,但是,医药厂商、医疗项目总是希望从中分食一块。久而久之,“蛋糕”余量不足,而医院的患者却有增无减……医院、医药、医保三者最终绕成了“死结”,“药价高”“看病贵”等难题随之涌现。
2017年,浙江启动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浙南小城瑞安位列其一。一年时间内,瑞安在医保基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腾笼换“医”,试图实现“为更健康而增加收入”的目的。
一年前的这场改革因何而起?处于医疗服务体系两端的医生、患者有无获益?近日,记者来到瑞安市,对当地主管部门、多家医院进行采访。
医保蛋糕怎么切,才能让各方共赢?压力之下,瑞安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多余的“水分”怎么挤?
老龄化比例越来越高,瑞安医保基金压力随之增大
瑞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动力源于压力,郑丽清是这种压力的最大感受者之一。目前担任瑞安市人力社保局医保科副科长的她,有着十多年的医保工作经验。
县级市瑞安共有150万常住人口,老龄化人口比例近18%。在医保部门每年一本的账目上,瑞安的医保暂时还能“兜得住底”。但是,一个现实情况令医保部门不得不未雨绸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温州人跟随着时代发展的浪潮,外出经商。近几年,一些上了年纪的温商正陆续回到故乡,瑞安医保基金压力随之增大。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医保结算按项目付费,不管医生开多少单子,医保悉数“买单”,上不封顶。也就是说,医生的挂号检查费普遍较低,只要他们开出的单子越多,个人所获得的收入也就越高。
“一位得了咳嗽的患者,很有可能要做上六七种检查,小到抽血化验,大到拍胸片、查衣原体。”瑞安市人社局医保科科长徐定横回忆道。
越来越大的压力,让医保部门感觉到,在基金总额有限的情况下,医保这块“蛋糕”不应该无限度地切分。可是,一旦“蛋糕”分得少了,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又将丧失积极性。
控制总量之后,医院和医保的立场如何达成一致?
瑞安率先做了尝试——2017年,瑞安市被列入浙江省11个医共体改革试点之一。就是在这一年,瑞安市将原本由两位副市长各管一摊的医疗、医保工作,统一由一位副市长分管。
在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为原则的医共体改革框架下,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找到了方向:“至少,医保基金不能用在过度医疗和不必要的药品、检查上。”瑞安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腾笼换“医”换什么?
控制医保支出,首先要砍的是过量用药和过度检查
医保基金应该用在哪里?
一年半前,瑞安市发改局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走访瑞安市内的8家县级公立医院,对医疗服务价格重新进行评估、调整。身为瑞安市发展改革局价格收费科科长的张小春,对各类市场项目收费熟稔于心,但对于此前尚未深入了解的医疗服务行业,他觉得“心里没底”。
医疗服务价格,指的是医疗环节中,真正能够体现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2018年3月1日起,原省物价局将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权限下放至11个地市,瑞安市发改局负责初拟该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并上报至温州市审定。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后,医院的医保费用支出结构不容乐观:2017年,浙江省对公立医院规定的药品收入占全部医疗费用的比例(药占比)为30%,但8家医院(三乙和二甲)的平均药占比仍达38.67%,最高的一家为51.49%。
“折算下来,全年瑞安患者到当地公立医院看病,单药品支出就超过10亿元。”压力之下,张小春牵头开始了新一轮“控总量,向药品耗材使用环节要空间”的调整方案。他和同事们虽然不参与医保基金的发放与使用,但深谙市场规律的他们,有如医保基金合理使用的“规划师”,他们手上的这张施工图,将关系到医疗机构的平稳运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