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爆炸带走三学生生命 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如何消弭?

2019-01-05 04:14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事故引关注业内人士分析

  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如何消弭

  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三个年轻生命的意外逝去给本就寒冷的冬天又增了一层寒意。

  据北京交通大学网站消息,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土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内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时发生爆炸,三名参与实验的研究生不幸遇难。目前,土建学院院长已停职检查,土建学院遇难研究生的导师停止一切教学科研工作,协助配合事故调查处置工作。消息称,学校将根据事故调查结果,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这起爆炸事故的调查还在进行,但实验室安全问题不得不让人重视。

  实验产生易燃易爆气体

  爆炸带走三个年轻生命

  一次实验事故导致3个年轻的生命消逝,这个实验究竟是怎样的?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曾刊登的论文《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及应用现状浅析》介绍,垃圾渗滤液是一种黑色或者黄褐色的带有恶臭气味的液体,在垃圾填埋过程中以及填埋完成后产生,来源主要是垃圾自身含水和大气降水降雪等。由于垃圾中的成分复杂,垃圾渗滤液水质的特点之一就是污染物含量很高,而且往往含有生物毒性。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王政分析,垃圾渗滤液处理实验多涉及厌氧生化过程,中间会生成易燃易爆气体甲烷,生成的气体也是研究对象之一,“一般会将气体采集到气袋中,不会直接排放在空气中”。

  据科技日报微信公号报道,有专家认为,从整个处理流程来看,渗滤液污水是不会爆炸的。一般来说,在厌氧环节会产生甲烷,也就是通常说的沼气。甲烷泄漏到空气中,一旦浓度超过5%时,遇见明火就会发生爆炸。

  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无论是甲烷还是氢气,在实验过程中都难以大量积累,且气体能量密度低,故爆炸威力有限。

  通过网络问答平台,记者联系到在一名网名为@韩博Spurs、在化学实验室学习工作多年的博士生,他对记者说:“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造成三名学生死亡的事故实在令人痛惜。希望校方能依法依规问责,妥善处理善后工作,也希望这次爆炸给全世界的高校实验室敲响一记警钟,给所有从事化生实验的工作者打上一剂预防针。”

  “我看到有一些网友情绪比较激动,上到校领导下到实验室管理员都喷了个遍。大家先别着急批评,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即使严格按照规章程序执行,也难免出错,何况是废物的系统处理实验。”@韩博Spurs说,高校实验安全必须由专员监督,建立明确的惩罚制度,一经发现有可能危害个人及他人安全的违规行为,应立即停止实验,通知对应的教授,并根据严重程度酌情禁止其在短时间内进行实验。“没办法,人是惰性动物,全凭自觉无法实施”。

  实验类型多人员不固定

  安全监管力度参差不齐

  其实,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进一步严格管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

  在此背景下,实验室为何还存在安全风险?这些安全风险从何而来?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吴超曾总结了高校实验室事故特点:各种实验室类型繁多、易燃易爆物品种类多、实验仪器设备设施多、各种实验样本标本多、内容和项目变化、接触和操作人员不固定、危险物品量少易忽视、安全管理制度难落实等。实验室事故类型包括火灾爆炸、触电、机伤、腐蚀、辐射、中毒、感染和被盗等。

  此时此刻,网络上对于北交大实验室爆炸事故的讨论层出不穷:有人质疑为何没有导师在场指导、质疑相关的实验室安全措施是否到位;有人分析他们的操作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有博士生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分享“不要侥幸,别怕麻烦”的实验室经验;有的人从学生父母的角度感同身受,感叹意外与生命的无常;更多的人则是寄托一份惋惜与一份哀思……

  对于网上有人提出的“导师为什么不在旁边”这一问题,从事科研行业4年多的知乎博主@小人物米斯孙认为,这种质问就是马后炮。很多博士生在5年学习时间里有4年都是在做实验,假如一名博士生导师带了10名学生,其中8人是需要长时间做实验的,那么如果要求导师每次都陪着做实验,这是不现实的事情。所以,大多数时候是师兄师姐和师弟师妹们一起做实验,高年级的学生就担当了导师的角色。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