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嫦娥”背后的工匠:我们送“嫦娥”入天宫

2019-01-14 09:26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谁送“嫦娥”入天宫

  推开厚重的门,踏进总装大厅的那一刻,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挂在正前方近15米高的墙上那面鲜艳的国旗。

  这不是一间普通的厂房。

  这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航天器总装中心的总装大厅,多个系列的航天器正在总装。航天器总装中心副主任赵璐告诉记者,该中心10多个班组、百余人的团队负责我国大中型航天器的总体装配工作。

 

  由18名成员组成的深空探测总装班组是其中之一。他们承担了我国包括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在内的深空探测工程所有重大型号的AIT总装工作。2018年12月17日,《工人日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这群“嫦娥”背后的工匠。12月8日,他们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嫦娥四号发射任务。

  目标零缺陷

  “各岗位准备……吊车起升……注意观察高度……”

  2018年12月8日,在嫦娥四号发射场两器对接总装工作现场,戴着白手套的总装操作指挥刘福全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被吊起来的巡视器,做出起升或下降的手势,并用洪亮的嗓音给出吊装指令。吊装操作人员手拿遥控器,在相互配合下,将巡视器精准地吊装到预定位置。

  “吊车下降!”

  在巡视器缓缓下落之际,在一旁早已准备就位的两位85后总装操作一岗徐世峰和雷文仿,俯卧在距离地面近4米的操作平台上,深吸一口气,瞄准定位精度仅为一根头发丝直径三分之一的销钉,迅速将巡视器支架在定位孔中进行安装。而他们所在的位置,看不到自己的手、看不到定位孔,只能凭经验和手感进行“盲操作”。

  随后的两个多小时,他们以同样的姿势,在总装操作二岗的配合下,将着陆器顶板上近40颗螺钉逐一旋入、逐一拧紧。

  巡视器和着陆器对接的整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并没有太多语言的交流,非常流畅地递、接工具。

  “干我们这行,一是要精益求精,二是要协作配合。”2018年12月17日,深空探测总装班组组长刘福全对本报记者说,“凡是跟星本体直接接触的工作,99%以上都由总装完成。我们的目标是零缺陷,必须把工作一次做到位。”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航天人来说尤为贴切。

  某一个小隐患,就可能影响到型号进度和质量,甚至对整个深空探测系列航天器任务的圆满完成产生重大影响,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为此,深空探测总装班组始终奉行“工作即使命,质量即生命”理念,全员以“零缺陷”为目标。

  即便像拧螺钉这样的活,要确保安装符合工艺要求也不简单。一个小小的螺钉要在密密麻麻的仪器设备和电缆之间准确安装到属于它的位置,不仅要防止掉落,还要把控住磕碰风险,操作人员“提着一口气”在干。

  深空探测系列航天器总装工作技术难点多、状态复杂,为了避免质量隐患的发生,深空探测总装班组与总装工艺人员一道,将操作进行细化量化控制,建立标准作业程序(SOP)文件体系。班组在“自检”“互检”之后增加第三人进行班组“专检”,还要求每个成员不留问题过夜,一件一清、一事一毕。

  “忙起来这个大厅整晚灯火通明,一个多月不回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总装大厅,干了15年航天的赵璐感慨,“在这里工作,是真正的只争朝夕。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肩负的是国家任务。”

  在这里紧张工作的人们,每每仰头看到墙上那面国旗的时候,脑海里或许都会浮现出这样八个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全组一股劲

  刘福全清晰地记得初中时看过一本书叫《飞向人马座》,三个小伙伴坐上飞船遨游太空的故事为他打开了这个世界的另一扇窗,没想到后来自己成了亲手制造航天器的人。

  “咱们国家十几亿人口,真正从事深空探测系列航天器总装的就这18个人,我非常自豪。”干这行31年的刘福全说。

  1987年,刘福全顶替父亲进入当时的北京卫星制造厂,负责卫星零部件的精密加工。“我喜欢干钳工,钻、打孔、修锉,把普普通通的东西做成想要的形状,挺有意思。”说起钳工活,这位特级技师两眼放光。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12年的钳工生涯,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星船总体装配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刘福全进入航天器总装中心。问他经手过哪些航天器的总装,他扳着指头数开了:“遥感平台,东四平台,北斗导航,嫦娥一号到四号……”一个个星光熠熠的名字背后,都有这个老航天人的汗水。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