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出入口“巨资造景观”之风当止
■ 观察家
那些与本地发展水平和实用性相背离的“形象提升工程”,不仅无法为地方形象真正增色,反倒可能暴露了当地政风、权力作风的浮躁与颟顸。
去年8月,国家贫困县湖南汝城因大规模举债修建大批“形象工程”而被巡视组点名,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通报了两起类似案例。一是国家贫困县甘肃榆中斥巨资“造门”,该县南北两座城门位于连接国道和城区的途中,相距不足500米。二是陕西省韩城市西禹高速韩城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被指刻意追求“鲤鱼跃龙门”的效果,建设超大体量的假山瀑布等。
这两个反面典型,是住建部去年9月至11月在对全国城市出入口景观建设项目的调查中发现的。经调查,两者的共同问题,都指向脱离实际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榆中县北入口环境整治项目,总投资6200万元,却花费其中的4200万元,在不到500米的距离内接连修建了两座城门,其实用性和必要性让人匪夷所思。韩城高速出入口景观工程,与“北方城市地理环境和整体风貌极不协调”,成为笑话。
除此之外,“脱离实际”也体现在大手笔投资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称上。其中,榆中的两座秦汉仿古城门及雕塑和广场,平均造价达3425元/平方米,而2016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尚只有8763元;2018年上半年韩城市地方财政收入刚过20亿元,而“鲤鱼跃龙门”的景观工程总投资达到1.9亿元,意味着这个县级市半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都被一个景观工程给“吞噬”。
这两个例子再次说明,冀望靠那些与本地发展水平和实用性相背离的所谓“形象提升工程”,来为地方形象提供加持,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自我想象,充满权力的自负。它们不仅无法为地方形象真正增色,反倒可能暴露了当地政风、权力作风的浮躁与颟顸。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多数地方都通了高速,而一些地方政府借机在出入口搞形象工程的现象,并不少见。去年10月,《经济参考报》就调查发现,高速公路出入口、城市重要街道路口等所谓的窗口、门面地区,正成为部分地方不遗余力打造“形象工程”的新的高发地。从分布看,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因此,通报处理典型之外,相关部门仍应加大调查、摸排,并鼓励社会监督,对确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该整改的整改,该问责的问责,更重要的是,通过清理存量问题,真正遏制住这种新的形象工程歪风。
不过,要从根本上扭转形象工程之风,还是要继续严肃财政纪律和重大工程审批程序。像动辄投资数千万上亿的形象工程,方案到底是如何通过的?事先有没有征求社会意见,乃至工程拍板是否存在着“一言堂”的现象,都值得反思。而一些价值扭曲的政绩工程层出不穷,也可能直接对应着政绩考核的“虚化”。如媒体报道,有地方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高调标榜,“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让千年古城焕发新光彩”,其效果到底由谁说了算?
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各地更应该量入为出,彻底压缩那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这样的要求,不能在落实中被种种拍脑袋的“好大喜功”架空。
□任然(媒体人)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