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努克乡海努克村的富民安居房中,村民合亚斯江·依力亚斯(中)一家在吃午饭(2月5日摄)。 新华社发(丁磊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6日电(记者丁建刚、郝玉)数字实不实,工作细不细?大年初一,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新疆伊犁河谷的维吾尔族农家,坐在炕头上细算了一笔“脱贫账”。
69岁的合亚斯江·依力亚斯是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努克乡海努克村的脱贫户。握手互致新年问候后,盘腿坐在炕上,老人拿出一个蓝色布袋,里面厚厚一叠纸,详细记录了一家人的状况。
登记表显示,合亚斯江·依力亚斯一家4口,有22亩耕地、10只羊。因为老伴长期生病,小女儿在内地读大学,花销大,家庭生活水平落在了贫困线以下。
2015年,合亚斯江·依力亚斯和749户村民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全家人收入21156元,摘掉贫困帽;2017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摘去贫困县帽子;2018年,全家收入达到了42192元,日子看起来一天比一天舒坦。
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努克乡海努克村村民阿迪拉木·合亚斯江(左)在向父亲合亚斯江·依力亚斯展示自己的荣誉证书(2月5日摄)。 新华社发(丁磊 摄)
真的是这样吗?面对记者的询问,合亚斯江·依力亚斯算起了账。先算地里的账,22亩山坡地,过去种玉米小麦,收益偏低,这两三年在扶贫干部引导下调整种植结构,种起了红花,一亩地最高收益超过千元;再算养殖账,去年产羔后卖了5只羊,每只都在千元以上。
而这些收入在记录里算了2.2万元,数字并未高估。“摘红花的时候,帮扶干部带着20多人帮忙,连雇工的钱都省下了。”
增幅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纸上记录2018年收入1.4万元。面对记者的质疑,站在炕边静静听着的小女儿阿迪拉木·合亚斯江说:“我从青岛毕业后,在伊宁市找到工作,每个月可以给家里3000多元呢!”
“这都是真金白银的收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纪委监委驻海努克村的工作队队长余凯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去年底村里贫困户全部摘帽,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现象彻底消失,今后还要发展一批具有带动性、拉动性的产业,吸纳就业,从根本上实现长期稳定脱贫。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