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只向土地要粮食的农民,现在却能捧上一碗“旅游饭”。一个传统乡村,挖掘自身特色,也能变身特色鲜明的景区。
变田园为景区,变农家为客舍,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以农为旅,以旅为业,重庆市长寿区在这条路上做了不少尝试。农旅结合的发展方式,如何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对农民的生活又产生了哪些影响?记者行走山区,探寻乡村新产业发展的鲜活例证。
油菜花开的季节,是重庆长寿区邻封镇邻封村最热闹的时候。一大早,村子里就停满了车,到饭点,农户家就坐满了人。
“这路子走通了。”村支书郑友谊咧嘴笑道。单靠种地,出产始终有限。怎么增收,怎么发展,怎么乡村振兴?一片油菜花海,给邻封村带来城里的游客,也带来了勃勃生机。
以农为旅,以旅为业,不只发生在邻封村。更多的乡村正试图以农旅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也改变更多农民的日常生活与命运。
从“种地为生”走向“农旅结合”
邻封村从来都不是穷村。一棵“摇钱树”,已经种了上百年。
“我们种的长寿柚,不愁价、不愁销,就愁地不够。全村能种柚子树的地儿,几十年前就都种上了。”郑友谊说,自己已经愁了好多年,“要增收,要发展,我们的出路在哪儿?”
村里不适合种柚子的地,几百亩。但翻开薄薄的土层,下面尽是沙土,想种别的也难。
“走过不少弯路,前几年试着种油菜,钱没挣多少,却一传十、十传百,引来了大批游客。”郑友谊说,村里柚子林茂密、龙溪河水清,再加上油菜花,迷住不少城里人,都说想在这留下来,住上一段儿时间。
开起农家乐的村里人,终于增收了。每到赏花和采果季节,一户中等规模的农家乐,月收入能超过两万元。
“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向日葵、秋天的红高粱、冬天的长寿柚,我们既卖果实更卖风景。但要想把买卖做长远,必须升级。”郑友谊说,2018年,游客更多了,现有的农家乐已经无法满足需要。“纯原生态”的村容村貌,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也引来不少游客吐槽。为此,村里引进了专业公司,2018年投入4.5亿元,打造彩色农业基地、邻封文化古街、长寿柚博物馆……推进的项目不少,郑友谊信心满满。
单纯在种地上想法子求增收,确实比较困难。距离邻封村不远,长寿区龙河镇也打定主意,要走农旅结合的路子。
“从农民新村秀才湾开车,10分钟到高速路口,5分钟到高铁站。只知道种地,那不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吗?”龙河镇党委书记邹翔名说,“只种地,留不住人,也挣不了钱。靠居住环境留住人才、靠文旅产业带来就业,这是我们的思路,也是我们的出路。”
在秀才湾,有依山傍水的好风光,当地的算盘是先整治乡村环境风貌,再着手建设特色民宿。通过农旅融合,挖掘乡村文化的吸引力,留住外地的客人,也推动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再上一个台阶。龙河镇、双龙镇范围内80平方公里土地,都被划入名为“长寿慢城”的项目。
先期建成的农民新村,已经吸引了一批农户回村定居。14个自然村的风貌改造正在进行,民宿打造还没正式“上线”,已经有不少城里人自发来这里,想看看这片不一样的农村“别墅区”。
“这在城里也是别墅小区了吧?1500元一平方米,仅供本地农户购买。”在城里做了30多年小生意的杨学文说,他听到消息就赶紧下手。“还配了2分菜地呢。以后,我就在这里养老享清福了。”他说,这样的农村,谁都想来。
农旅结合的产业规划,对乡村环境要求不低,这也激发了不少地方改善人居环境的动力。目前,重庆绿色示范村庄达到368个,农村美丽院落评比评出近2万个,其中大多数都走上了农旅结合的路子。从重庆全市来看,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3%,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2.6%。仅在2018年,重庆新增涉农投资项目272个,规模达750亿元。
农业企业做起了旅游的“兼职”
一斤大米10元钱,算是高价了。在长寿区,清迈农业公司的米就能卖到这个价,还常年供不应求。
“种植园常年开放,种地过程都看得见,大家信得过。大米获评‘绿色食品’,大家也都认可。”工作人员李宁介绍,在长寿区云台镇八字村,“清迈良园”农业产业园本是个单纯的粮油种植基地。“土地平整后,土成型、田成方、路成网、渠配套。好多人来围观现代化的种植园。”李宁说,后来,园子里又布局了水产养殖、田园观光及农耕文化体验、四季果园和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农旅融合产业。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