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通麦天险”,没了!

2019-03-23 17:43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通麦天险”,没了!

  “通麦”,曾经是个会让所有跑川藏线的司机心中一颤的名字。从西藏波密县102道班到排龙乡的20多公里,是川藏线上公认最为凶险的“死亡路段”,这里也因此被称为“通麦天险”甚至“通麦坟场”。2005年,记者曾来过通麦,那时泥泞陡峭的盘山土路仅容一车通行,两侧仅有不到半米距离,一边是不时落石的峭壁,一边是百米悬崖。但今年3月21日,当《经济日报》记者随“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中央媒体采访团再访通麦时,却震惊地发现,“通麦天险”,没了!

“通麦天险”今昔对比

  “通麦天险”为何如此惊心动魄?海拔仅有1800米的通麦,降水极其丰富,山体土质疏松,号称“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一旦遇到风雨或者冰雪融化,极易发生高山落石、泥石流和塌方,一年各种地质灾害累积300多次,被戏称为“世界公路病害的百科全书”。但这一段的318国道原本又极其狭窄难以躲避,因此常有人说:“没走过通麦,就不知道川藏线的难。”

  人们对“通麦天险”的险峻记忆犹新,通麦村的村长嘎玛次仁从小守着这条路长大,他告诉记者:“我小时候没上过学,就是因为路太难走了,坐拖拉机去波密也要一天。从小到大,差不多隔上两三天就能听说这段路上出了事故,有车冲下了一两百米深的悬崖。”在通麦村经营农家乐餐厅天域农庄的老板李朝江遇上过2000年的易贡大塌方,“塌方形成了堰塞湖,溃坝以后冲毁了通麦大桥,川藏公路断了8个月,全靠部队的直升飞机运送救灾物资,在通麦,遇到塌方就要堵车,最长的时候要堵6-7天,连村里的蜡烛都抢空了。”通麦兵站四级军士长吴小勇负责为往来的部队提供后勤保障:“那时候一有部队要过通麦天险,我们就要夜里2点多起来准备早饭,这样部队早上5点出发,下午才能到鲁朗,其实这段路只有58公里。”

  如今,看似平静的易贡藏布上并排着三座桥,悬索吊桥、汽车保通便桥和2015年底通车的通麦特大桥,它们见证着通麦天险从“险”到“通”的巨大变化。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养护四大队大队长王发明告诉记者,2000年4月,通麦水泥桥被冲毁后,5月建起了悬索吊桥,为修汽车保通便桥运送材料,中间的汽车保通便桥建成于2000年12月,承重仅有20吨,每次只能通过一辆车,货车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必须先卸下一部分货物。而新的特大桥承重就有400吨。“2000年我还是个新兵,那时候经常说,要守护大桥,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三件事,日常检查,限制超载车辆通过,以及疏通拥堵在这条路上的车辆。”

  通麦特大桥,256米;迫龙沟特大桥,743米;102隧道、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号隧道、帕隆2号隧道五条隧道,累计全长6180米;总投资近15亿元,2012年底开工,2016年4月正式通车,以“五隧两桥”为主的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让“通麦天险”正式成为了“历史名词”,过去平均通行时间需要2小时的这段路,如今只需要20分钟。

  通麦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在变。

  嘎玛次仁告诉记者,借着通麦段修路,村民们都学会了一身开挖掘机干工程的本事,“过去一家有个拖拉机就不错,现在每家都有大车小车还有自己的挖掘机,到处去给人修路修房子,每户年收入能有30多万元。”

  李朝江则在钻研更新自己的菜单:“我2000年到通麦就是当厨师,来餐厅吃饭都是开大车的司机,要个简单的炒菜或者一碗面条就够了。现在我的农家乐餐厅,吃饭的有一大半是自驾游的游客,还有骑摩托车自行车来的人,大家都说,通麦天险修好了,我们就敢走川藏线了。所以我现在要做绿色餐厅,自己种菜养鸡养猪,还种了果树,让客人采摘,辣子鸡,石锅鸡都是我这儿的特色菜!”

  王发明还像“爱护自己的脸一样”爱护着这条路,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正和战士们清理着路旁的排水沟和杂草。“路不但要好走,还要美观。现在我们还有道路综合养护车、隧道清洗车、登高作业车、挖掘机这些新的养护机械,有了这些新帮手,我们一定会让这段新路‘畅’、‘洁’、‘舒’、‘美’!”(记者陈静)

  责编:刘金鹏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