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聚焦医患冲突:谩骂和耳光 究竟为何落在医生身上?

2019-03-27 13:04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距离上回被患者找来的一帮人打断鼻梁骨那事儿过去已经一年多了,但王子良到现在还是不敢值夜班。每次有人跟他提起这件事,他都摆摆手,“怪窝囊的,别说了。”

  当时那件事其实一点儿也不复杂。有个患者想跳过手续找他直接拿药,但医院有规定,禁止医生私自开药。王子良的拒绝换来了一顿拳打脚踢,然后直接被送进了耳鼻喉科。

  跟王子良在同一个医院工作的柳林峰对这种事情就要看开很多。他在急诊科工作了将近十六年,笑称“被踹几脚、扇俩耳光,那都是常有的事儿”,似乎已习以为常。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在中国,有66%的医师曾亲身经历过医患冲突事件,超三成的医生有被患者暴力对待的经历。而在我们搜集的近十年内中国媒体报道的295起伤医事件中(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362名医护人员受伤,99名医护人员被患者持刀具袭击,24位医生在医患冲突中失去生命。

 

  从近十年中国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来看,广东省暴力伤医事件被报道的频率最高,共有38件。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人口大省被报道的伤医事件也较多,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伤医事件较少。

  医院的级别越高,被报道的伤医事件发生的频率越高。在十年内见诸报端的暴力伤医事件中,有七成发生在三级医院,其中三甲医院就占了一半以上。

  正所谓“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空荡荡”。大城市的三甲医院,由于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人员和技术资源吸引了大批患者,因此伤医事件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现在人们有钱了,得了病都喜欢往北京上海跑,就像割个阑尾这样的小手术,我们二级医院明明也能做,非要挤那些三甲医院。现在那些大医院做个手术光排队就要等半年,反观我们医院就没人。”崔淑敏抱怨道。她是山东省一家二级甲等医院的护士,她所在的骨科现在有一半的床位是空的。

  而在医院所有的科室中,近三成被报道的伤医事件发生在急诊科。同时,外科、内科和妇产科也是被报道的事故多发地。

  于明是北京120急救中心急诊科的一名随车医生。他认为,急诊科的伤医事件往往“多而不重”,“急诊科确实冲突多,很多人喝了点酒,胆子就大了。一般是拳打、脚踢,掐脖子,有时候甚至会抄起身边的东西,但往往都不是特别严重。”

  ▍谩骂和耳光,究竟为何落在医生身上?

  从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来看,对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对医生的治疗结果不满是患者伤医的主要原因。“医生态度不好”“病没给我治好”“医生的专业水平不行”等等,是患者或家属诉诸暴力的常见理由。

  于露是西安市阎良区人民医院的一位年轻医生,2017年10月,她所在的医院收治了一名早产生了黄疸的男婴,“治疗措施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最后孩子不幸死掉了。”她解释,新生儿比较脆弱,任何一点内因或外因都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

  孩子的家属对此事有着另一番说法。因为直到出事前一天晚上,孩子身体的各项指标还都正常,但次日早晨,医院突然向家属表示孩子“情况不好,但一直不让见小孩”。孩子于当日早晨夭折。孩子的家属认为,阎良区人民医院对此事“一直躲躲闪闪,含糊其辞,对于孩子的死亡说不明白,给不了我交代。”这让家属的负面情绪彻底爆发,坚称是医生的过失导致了孩子的死亡。

  “十几个人,在医院大门口摆花圈,放哀乐,拉横幅。大夫上班都得绕道走,病人看病也无法正常从大门进入。”于露说完长叹了口气。

  除了患者因对医疗服务不满对医护人员挥动拳头之外,还有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原因有些荒唐——酒后闹事。深夜的医院似乎成了一些醉汉表演撒酒疯的直播现场。

  于明去年就碰上过类似的经历。某次半夜他随车出诊,收治了一位喝得酩酊大醉的患者。这名患者在救护车上渐渐苏醒了过来,借着酒劲开始辱骂同行的同事和医生。救护车刚在医院停下,患者一下车就把同事一脚踢翻在地,然后顺手拿起车里的医疗设施,转身就要向于明和救护车司机打来。

  “我们当时吓了一跳,还好都及时躲开了。”这位“患者”却仍然不依不饶,先是砸了救护车的玻璃和后视镜,又一直追着司机跑到医院里,砸了输液室的椅子,引发了一阵不小的骚乱。直到警察过来,事件才得以平息。

  ▍被打,就只能忍气吞声吗?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