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特斯拉国产临近 造车新势力如何抢跑?

2018-12-19 07:55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特斯拉国产临近 造车新势力如何抢跑?
  蔚来、小鹏等还在“烧钱”;新能源汽车补贴正在退坡;特斯拉国产化后降价也是一大威胁

  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充电续航是个绕不开的问题。只有充电设施足够便利,电动汽车才能真正普及。图/视觉中国

  虽然与蔚来汽车李斌的赌局胜算不大,但这并不影响何小鹏对小鹏汽车的信心。

  12月12日,小鹏汽车的首款车型小鹏G3宣布交付,这标志着小鹏汽车将进入量产。同为造车新势力的小鹏汽车,是最早成立的新能源车企之一,却也是新势力中最迟交付的。

  至此,蔚来、威马和小鹏汽车这三大造车新势力悉数兑现交付承诺,进入产能爬坡阶段。但是,摆在造车新势力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在行业内部,这些造车“新贵”四处竞争,融资战、营销战、价格战此起彼伏。而随着车辆的规模交付,产品质量问题也陆续被曝光,续航能力不佳、软件故障频发成为车主的重点吐槽对象。

  在外部,中国汽车市场今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下跌通道,新能源汽车在补贴退坡前的销量却节节升高,但随着特斯拉国产化以及外资品牌加速入华的冲击,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

  “烧钱”只是开始,盈利遥遥无期

  ES8的发布让蔚来赢得足够的关注度,但与此同时,这款车型造成的亏损同样惊人。蔚来的三季报显示,该季度蔚来共交付3268辆ES8,单季度净亏损28.104亿元,同比扩大116.1%。

  蔚来的亏损主要是因为巨额的营销费用和研发投入。2016年、2017年和今年前三季度,蔚来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4.7亿元、26.0亿元和24.8亿元;仅今年前三季度蔚来的营销费用开支就高达27.5亿元,全国十多家NIO House(蔚来用户中心)租金成本高企。

  有购买了蔚来ES8的车主向记者表示,尽管ES8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里属于高端车型,但大部分蔚来车主以相对宽容的心态看待ES8出现的毛病,购买蔚来更多的是认同蔚来的价值观,把ES8当作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考虑到上市前蔚来已经募集资金24.52亿美元,再加上IPO时募集的10亿美元,蔚来已经获得34.52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支持。但中金公司认为,蔚来仍需要在2019至2020年每年募资约百亿人民币,才能保证年末有部分现金结余备用,直至2022年左右公司才有望实现自由现金流扭亏。

  因此,未上市的小鹏汽车可参照蔚来的融资规模进行相应储备。今年8月完成40亿元B+轮融资的小鹏汽车已表态,公司明年计划融资额高达300亿元。目前小鹏汽车的累计融资额已超过100亿元,公司估值近250亿元。

  威马汽车同样获得大量资金追捧,今年2月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透露威马已募集近200亿元的资金,这距离其引进资本仅1年半。

  以特斯拉为模板,造车新势力在成立早期将不会以盈利作为主要目标。中金公司展望,未来2020年ES8、ES6和ET7三款车型的销量预测为2万辆、4万辆和1.2万辆,净利润为-73.8亿元,其中三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支出高达120.1亿元。

  车已落地,最大卖点智能网联“爽约”

  区别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的最大卖点是智能网联。无论是何小鹏还是李斌,在他们的互联网思维里面,汽车就应该像iPhone的操作系统一样可快速迭代,可以通过OTA(在线更新)的方式让汽车持续升级。

  然而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交付至今,造车新势力未能实现真正的智能网联。尽管这些新车已部署雷达、摄像头等硬件设备,车载语音交互设备亦已上线,但车主最为重视的辅助驾驶功能,蔚来和小鹏汽车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表。

  比如,小鹏汽车重点推介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要等到明年3月份才随整车OTA升级而配备,至于蔚来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NIOPilot,李斌表示完全功能的交付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

  事实上,造车新势力利用OTA为车辆升级软件是参照了特斯拉的做法,特别是辅助驾驶功能,特斯拉在2016年10月份以后生产的所有车辆均配备了“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升级支持,但车主只有在购车时选择支付5000美元费用购买新系统才能享受,而且这一功能直至今年10月才开始向北美用户推送。

  在蔚来ES8车型里,NIO Pilot的选装价格为3.9万元,而小鹏G3的中配版和豪华版则标配了自动泊车、自动辅助驾驶系统。

  续航能力:仍是绕不开的短板

  一直以来,充电桩和电动汽车是一对互为制约的矛盾:只有当充电桩分布足够广泛才能吸引车主买新能源车,新能源车保有量足够大投资充电桩才有效益,否则可能由于充电频率较低而导致财务入不敷出。

  这也是造车“新贵”们所面临的尴尬。虽然近年动力电池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始终未能达到用户能接受的理想状态。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