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1月21日电 (记者 陈静)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这种不规律的跳动会损坏心脏正常的收缩舒张功能,导致心衰等后果,严重的还会形成血栓,引发脑卒中。
记者21日获悉,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正悄然形成,远程培训、远程随访、远程手术带教等的“互联网+智慧医疗”新模式,助力中国各级医生提升诊疗水平的同时,让各地患者就近获得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大大改变了心律失常患者的就医模式 。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方面透露,既往国家级医学中心及区域级心脏医学中心通常有近30%的新增心脏病患者来自外埠。疫情期间这一趋势明显变化,逾半数患者选择就近首诊、治疗。该委员会主任张澍教授指出,意味着,后疫情时代各类医疗资源必须持续下沉,未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或将远超中心城市,并不断增长。
互联网医疗成为帮助众多患者的全新模式,改善了患者服务治疗,提升了整体医疗服务效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教授说道:“医生通过远程医疗加大诊疗覆盖面,提高诊治效率,远程医疗将改变当代医疗行业的格局。”张澍指出,“互联网+智慧医疗”正成为“健康中国2030”重要驱动力。
在由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澍教授倡导,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SA)和中华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CSPE)共同支持的“三远工程”项目上海站活动中,记者了解到,项目启动至今,10余场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手术远程指导举为多个省市不同级别的植入中心地区规范的新技术,得到基层术者、医院管理层等一致好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专家朱文青教授21日对记者表示,这意味着心律失常治疗进入“三远时代”,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最优的治疗。
朱文青教授表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CBCA)是导管消融新技术,与传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相比,这项新技术手术时间较短、患者痛苦较少、效果稳定、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培训周期更短。他认为,通过“三远”工程,将有更多的心律失常患者获益。
这位专家分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远程指导松江区中心医院的“三远"工程案例。家住上海郊区松江的72岁宋老伯因胸闷心悸反复发作,病情加重到朱文青处就诊。朱文青领衔的电生理团队为其作了认真、全面的评估诊断,决定对王老伯进行创伤小、安全性高的冷冻球囊消融手术。疫情防控之下,王老伯希望能在家门口医院接受手术。于是,在松江区中心医院专家李岩松主任为王老伯手术,朱文青通过远程连线协同指导操作,为手术提供“双保险”。
松江区中心医院高臻院长表示:“利用互联网技术,专家远程指导手术,可以进一步加快技术的普及速度、保障医疗安全。”(完)
【编辑:苏亦瑜】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