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祭出合议机制,“洗稿”顽疾就此凉凉?| 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谈起合议制度,很多人第一印象恐怕是庄严肃穆的法院里宣判犯罪分子的场景。然而最近,微信公众平台突然广发英雄贴,邀请各路好汉加入“洗稿投诉合议小组”,引发不少新媒体从业者的关注。今晚,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情。
法律可明确界定的抄袭或洗稿内容,微信将直接判断处理;存在争议的交由平台随机邀请的成员参与合议,判别标准在于“小组成员大于或者等于70%”;认定为洗稿的不仅内容会被替换,还将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微信的这一波操作可谓思路清奇。在不少人看来,引入人工合议看似费时费力,但或许是对洗稿最有效的打击。但也有人质疑,合议的尺度依然很模糊,界定起来主观性强、难度不小;审核效率慢、时效性差,恐怕不足以保护原创内容的权益;而引入合议机制,是不是有甩锅的嫌疑。
制度有没有用,当然是先试试再说。单就微信这一次推出合议机制来说,虽然姗姗来迟但也诚意满满,表达了反对洗稿的鲜明立场,迈出了整顿秩序的重要一步。提起洗稿,不少人还记得今年5月份的“差评”风波,腾讯投资涉嫌靠洗稿起家的自媒体平台“差评”,触犯诸多原创自媒体人的众怒,最终投资没有达成;前几年,某读金庸的知名大号质疑另一大号将自己原创文章洗稿后打上原创标签发出,一番唇枪舌战,最终不了了之。事实上,洗稿行为,让不少自媒体人深恶痛绝,也日益成为网络空间藏污纳垢的一角。从花样百出的洗稿方法,到层出不穷的洗稿软件,再到枪手集团化规模化运营,近年来屡见不鲜的报道,揭示了洗稿背后的灰色利益链条。
有人说,“洗稿相当于按着作者的灵魂,在地上强行摩擦”,这是个非常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不少原创作者的无奈。起诉侵权吧,举证难度不小,成本太高,况且洗稿毕竟和抄袭不同,是否构成侵权,业界尚有争议。就平台方而言,标准化的监管固然重要,但是很多洗稿行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的故事、重要语句类似,但没有一段话完全相同,有的剽窃核心观点,但是读起来似乎内容完全不同。凡此种种,让洗稿行为陷入“法律管不着,平台没法管”的境地,客观上也给不少违规者以可乘之机。
正因如此,引入合议机制,加大对洗稿行为的甄别力度,不失为一种主动作为和管理创新。但也要看到,即便合议机制真的能够发挥实效,要想根治这一顽疾,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知道,微信公号只是内容生产的一个出口,把微信上的管住了,平台之间的洗稿行为如何治理?再比如洗稿行为屡禁不止,根源是利益的驱动,只要“做号”依然被当做生意,内容生产依然唯流量论英雄,就一定会有投机者趋之若鹜。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一两个公司、一两个平台的努力不行,必须整个行业乃至监管部门出台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斩断洗稿行为的利益链条,重塑内容生产良性的生态环境。
当然洗稿行为还涉及一个成本和收益的问题。现实中,一些抄袭者被诉诸法院,得到了相应的判决,但这些人不以为耻,依旧我行我素;有的洗稿行为被发现、被曝光,洗稿者反而振振有词、强词夺理。这些怪现象原因何在?关键在于处罚没有触碰到痛点,违法违规成本太低,社会舆论又对洗稿者过于宽容。抄袭洗稿的名利双收、登上事业巅峰,苦心孤诣从事原创的却投诉无门,这显然不是一个良性的内容创作环境。让这些文字流氓没有市场,必须加大对洗稿行为的处罚力度,触碰到痛点方能知道敬畏,否则尊重原创、呵护创新的风气也就难以形成。
这正是:洗稿可耻,违法必纠。治理顽疾,重塑生态。
大家晚安。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桂从路)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