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媒介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之带来的是人们对媒介功能、媒介素养及社会认知等各方面的多维改变。在新媒介环境下,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的兴起,让“人人成为传播者、发声者”,新闻的传播无处不在,当前的传播格局对高等传媒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就要求未来的新闻传播领域要培养既有全球化的文明视野,又具有“共情”沟通能力的传播者,需要为全球对话和全球治理提供渠道和平台。作为培养新型传媒人才的高等学府,传媒高校在传媒教育与实践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大学新闻学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建立的首批9家新闻学专业之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新闻人才。本期,我刊有幸采访到河北大学特聘教授白贵,白教授作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创院院长,领导该学院长达15年(2000-2015)在多年的传媒教学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让我们一起走近他,聆听这位优秀传媒学者的真知灼见。
白贵,河北大学特聘教授、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2018),全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联盟理事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委员会会长,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理事长,中国传播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会长。致力于新闻史论、跨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等。著有《当代新闻写作》《视听中国的世纪跨越》《当代中国传媒社区的新进路》《报纸编辑精品导读》等著作,在权威及重点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新闻传播教学必然会产生冲击,转变思路、变革教学方式是适应当前传播格局的必由之路。请您谈谈,贵院在革新新闻教育事业中是如何利用新媒体,使新闻教学更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贵院在这方面又有怎样的规划及实践?
白贵: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整个传媒格局的变化,随之而产生的传播观念、媒介功能、媒介素养及社会认知等多维改变,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传媒实践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传媒市场对人才需求类型、人才素养和能力的改变,也势必会成为倒逼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的外在力量。转变思路、变革教学方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学院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将新媒体传播作为我们专业教育的转型方向,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更好的路径,深刻反思传播技术给我们的新闻业态和专业教育带来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背后的意味。首先,从教育改革理念上来看,改革绝不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或应用层面的增加和拓展,而是涉及到确立新闻传播学科领域的专业边界和核心理念问题,技术的掌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更强调两条腿走路,打造融通性全媒化卓越型新闻人才,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就是三个维度的深化:“技术仿真”“思维跨域”与“伦理嵌入”,分别以操作性、知识性与道德性三个点勾勒出一个新兴性学科的专业边界。其次,从教育转型实践层面来看,我们将新媒体融入教学基本采用了三个层级:课程设置上增设新媒体相关课程、“第二课堂”空间的新媒体开发、“双创平台”中的新媒体偏重。目前明显体现在教学中的是第一、二个层级,即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往新媒体方向侧重,将专业核心课程压缩,加强专业拓展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的门类。一方面保持了学科专业性的核心课程教授,另一方面在学科的通识性、跨越性方面得以强化,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也加大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新媒体课程方面,我们增加了网络传播技术、媒体融合实务、数据新闻等新媒体相关课程,聘请学校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研发中心等机构师资,带领、培养我们的年轻老师进行新课程的开发。在第二个层级,也就是开发“第二课堂”的新媒体化,我们主要的做法是:硬件上,搭建新媒体技术应用环境,诸如投资创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舆情研究中心;软件上,以教师申报新媒体传播研究和实践项目的方式,创建第二课堂专业实践或工作坊,以无人机拍摄、VR、H5等的应用性操作和使用为方式,做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在智媒时代,学院探索出一套“大师+工作坊+项目”和“分层多阶晋级培养”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校级工作坊1个,院级专业工作坊5个,正在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平台——媒介创意中心。同时,还积极扶持引导学生自办媒体,目前拥有官方媒体7个,涵盖当前各类新媒体形式,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官方账号、学院官方网站、qq官方平台、喜马拉雅电台。学生自办媒体多达37个,以自主创作、自主营运、自主推广、老师指导的形式,推送各类内容,包括原创文章、文学分享、书评影评、新闻资讯、娱乐吐槽、短视频制作等等。罗仁勇同学创作的纪录片《永不消失的糖画》荣获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展映单元纪实类一等奖,同时获得第五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实类一等奖,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获最佳组织奖。我院创建“新传航拍”团队,创建无人机兴趣小组,选派学生参加塞罕坝中央集中宣传报道,航拍全景塞罕坝;组织学生运用无人机参加央视《大国根基》系列纪录片的摄制;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以雄安题材纪录短片《那人 那鸟 那湖畔》,获得第六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微视频类一等奖,其中就包含有很多无人机拍摄的镜头。学生作品还获得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广告学专业学生还参加了“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ONE SHOW”“上海国际大学生广告节”“时报金犊奖”等全国广告界权威竞赛。从2016年~2018年共获国际或全国奖共计890项。第三,面对新媒体技术对学科教育的冲击,我们的理解是不能偏离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核心和基础,即内容生产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对新闻伦理、新闻精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的教育也必须要强化。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社交媒体、自媒体将新闻传播的门槛几近消除,正所谓“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在新媒体众声喧哗中,职业的、专业的媒体人和有深度又有理性的媒介内容更是社会的需要。新闻教育培养的恰恰是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有政治觉悟、大局观念、伦理精神和专业意识的全媒化卓越新闻人才。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