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式设计与视觉传达是新闻类杂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第一时间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导读者准确高效舒适地接收信息的重要功能。《南方人物周刊》在创刊伊始,就把“好看”的版式与高质量的报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受国内外设计界极简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同时为了适应新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读者阅读习惯与审美方式的改变,近十年来,《南方人物周刊》在版式设计上不断探索、革新:由喧哗到宁静、由绚丽归于素淡、由“霸占”利用版面一切空间到注重受众实际阅读体验……归根结底,易读性成为统领其版面变化的首要原则。
【关键词】《南方人物周刊》;版式设计;极简主义;易读性
近年来,互联网、电脑、智能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传统纸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相比日报,新闻类杂志定位精准,以深度见长,还具有观赏性、收藏性强的特点,在移动新媒体时代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新闻类杂志在诞生之初就有区别于报纸等其他媒介的美学语言。在国内外设计界极简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顺应新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读者阅读习惯与审美方式的改变,在注重内容创新的同时,新闻类杂志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版式设计与视觉传达方式。
创刊于2004年6月18日的《南方人物周刊》(以下简称《南人》),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方周末》出品的一份面向高端主流人群的周刊,也是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新闻人物周刊”。①依托《南方周末》在国内外新闻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南人》很快在中国新闻类杂志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发展至今,《南人》已成为国内人物杂志和新闻类杂志的标杆之一。作为一个优秀的纸媒产品,版式设计与视觉传达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吸引读者第一目光、引导读者高效率地接收信息的重要功能。《南人》在创刊伊始,就把“好看”即“外在形式感的美学要求和内在图片与设计的选择”[1]作为刊物的重要定位。创刊14年来,该杂志封面与内容排版在视觉的整合与设计上不断地探索、发展,有了极大的提高,曾多次获得平面设计奖项。②
笔者通过查阅龙源期刊网()《南人》近十年(2008—2018)所有杂志原貌版,对其版式设计的演变规律作了一番梳理:从一度色彩鲜艳的字体、花哨零散的配图、变动不居的版面元素搭配,到如今扁平化的字体和线条、冷色调的人物封面、有意识的留白、相对稳定的视觉识别系统……折射出近十年来新闻类杂志版式由喧哗至宁静、由绚丽归于素淡、由“霸占”版面一切空间到注重读者实际阅读体验的发展史。
杂志专家一般认为,出版物每隔5到6年就有必要改版一次。《南人》近十年来先后经历过大小多次改版,视觉总监更换过5次,先后由普儿(2008—2009)、梁伟锋(2009—2011)、陈南豪(2011)、古碧如(2011—2013)、舒格(2013至今)等人担任。
下面笔者从封面和内页两个方面对《南人》的版式演变进行回溯和梳理。
一、《南方人物周刊》封面设计的演变
封面是杂志生死攸关的寸金之地。
早期(2004—2007)的《南人》搭上了纸媒黄金时代的末班车,字体、色彩搭配和整体构图往往以刻意制造夸张的视觉冲击为目的,没有一套成熟稳定的方案。在这样的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早期的《南人》封面设计呈现出色彩浓重、构图夸张的倾向。
《南人》在封面人物图片选取时,主要会选择富有冲击力、代表性的照片,以便读者能很快判断出图片中透露的人物性格。该刊的封面人物选材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为人物纪实摄影,由杂志社内资深摄影记者拍摄。记者们凭借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对人物动作、表情的设计,使照片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长期为《南人》拍摄封面照片的“首席摄影”姜晓明被誉为“任何一家市场化媒体都渴望得到的摄影师”③,《南人》的封面照片因为他的专业拍摄而增色不少。
第二种为历史人物旧照或画像。在历史封面人物的素材选择上,《南人》倾向于选择近现代历史人物,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画像的艺术处理,可以呈现出一种抽离的艺术感、时空感,突出强化主题。
第三种则是技术合成的照片,即利用数字技术将饱含寓意的图片进行二次创作、合成,通过含蓄的表达来体现深层的意蕴。
(一)2008—2011年:去繁存简、高识别度
2008年前后,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在中国市场逐渐普及开来,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元素于一身的移动新媒体开始蓬勃发展。移动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不断制造新的读者,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纸媒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趣味。面对潮流的更迭,新闻类杂志需要通过强化品牌识别度、增加读者黏性来维持自身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人》作出了第一次重大改版。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