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中国纪录片的新动能与新趋势为时代留下影像

2019-02-07 08:03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为时代留下影像

  纪录片《记住乡愁》、纪录片京剧》、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纪录片《极地》剧照。

  纪录片《航拍中国》剧照,农俗“晒秋”晒匾中由粮食、辣椒摆成的熊猫与喜字。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下,呈现出蓬勃的创作发展态势。一批高品质且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相继推出,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纪录片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让中国纪录片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对纪录片日益明晰化的多元功能诉求以及不断释放的市场活力,共构了当今中国纪录片的产业格局和内容生态。

  主流化气质回归,年轻化特点凸显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作为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媒介文本,对于回顾历史、反映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纪录片始终保有与时代共进的创作传统。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说凤阳》《莫让年华付水流》《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沙与海》《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一批蕴含时代气质和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先后涌现。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主流化”气质回归,注重现实生活和主流价值传播,挖掘主流题材与叙事的创新性表达,成为重要的创作方向。

  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战略和宣传主题的主流话语纪录片崛起。《习仲勋》《国魂》《百年潮,中国梦》《劳动铸就中国梦》《长征》《永远在路上》《巡视利剑》《一带一路》《将改革进行到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国外交》等作品显示出较大影响力。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各大媒体都有反映改革开放题材的纪录片推出。从叙事上大开大合的《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必由之路》到以小见大的《四十年:美好生活》《中关村——变革的力量》《小岗纪事》,这些纪录片大多在去年12月份播出,引发规模效应,让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影像形式深入人心。

  《国脉》《园林》《记住乡愁》《本草中国》《京剧》等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成为延续中华文脉、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影视载体。以纪实手段反映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题材不断增多,《乡村里的中国》《中国人的活法》《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等作品从普通人、身边事入手,见微知著,为新时代中国留下个体化影像注脚。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成为全民话题,纪录片“年轻化”特点愈发凸显。近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受到年轻人热烈欢迎,在创作上都呈现出人本取向、观照个体的特质。在传播上,像《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匠人》等小而美、轻量化、符合碎片化传播的纪录片出现,更符合年轻用户观看习惯,助力纪录片受众年龄的下沉。而一些以年轻用户为主的弹幕视频网站,创新了纪录片的观看和沟通场景,增强了年轻用户与纪录片的黏性关系。

  打破媒介边界,大体量精品力作与纪录“小品”各美其美

  中国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与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有较大相关性,市场力量的崛起带来纪录片投资规模的增长,同时激发了创作活力,让创作者更多以用户为导向进行生产运作。

  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制作技术提升直接相关。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技术日益与国际接轨,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具“大片感”,《舌尖上的中国》《第三极》《航拍中国》《辉煌中国》《创新中国》等一批纪录片的制作品质提升明显,堪称“视听奇观”。纪录片过去的“粗糙感”已逐渐消失,精品化趋向正让纪录片变得叫好又叫座。

  但纪录片的精品化不等同于大片化。随着移动传播的火热,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短视频成为创作热点。伴随市场细分,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也走向精专化。大体量的精品力作与小而美的纪录“小品”形成高低搭配,让中国纪录片创作更具层次性和良性化。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