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是思想产品的制造者,也是思想产品的传播者,通过思想产品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事实证明,积极正面的智库思想产品通过一定的舆论媒介向社会进行信息传递,有助于传播主流思想价值,集聚社会正能量,提高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当今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智库已经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满足于关起门来搞研究,生产的“思想产品”局限在小范围内加以使用,只是影响少数人。相反,越是成熟的智库越注意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渠道来传播自己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成果,主动引导舆论,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智库的定位早已不仅仅是专门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服务的“第四部门”,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公共职能,用思想产品开启民智、为公众提供思想和观点,引导大众舆论,增进社会共识。
从成熟智库的运作模式来看,它们常见的舆论引导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深入研究形成思想深刻的政策意见,提供给相关决策机构,通过决策者影响舆论。这是智库最常见最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二是出版发行相关研究书籍,在公众中形成广泛影响。三是出版发行相关的报刊杂志。四是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传播智库声音。据统计,国外有的智库“每年有几百人接受电视台、电台采访”,信息曝光率很高。五是通过网络媒体,及时便捷迅速地发布智库的研究成果。六是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等,传播智库的研究理念和思想产品。
在当前我国的舆论引导机制中,智库是相对缺位的。特别是一些热点公共事件中,智库的声音还比较弱。民众甚至期待智库作为第三方给出权威、专业、及时的意见时,往往并不能如愿。相比而言,国外一些成熟智库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较为成熟的话语传播机制,对与媒体之间的合作的重视度以及自身研究成果的公共传播,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往往积极介入公共事务,以客观、专业的姿态主动对民众关心的社会热点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为民众提供思想观点,为决策者提供解决方案,有效地发挥了智库作为社会矛盾“减压器”的功能。
坦白地说,近年来我国智库在健全舆论引导机制上已经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整体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定数量的智库偏重自身建设和理论研究,缺乏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意识和主动性,舆论引导“不想做”“不会做”的情况还比较突出。一方面,智库内研究者的交往圈子比较狭窄,常常只限于学术圈内,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动性明显不够。面对媒体,不知如何表达的智库还有不少。另一方面,如何有效进行舆论引导的能力也有不足。
让积极正面的智库思想产品占据主流、发挥正能量,需要智库管理者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社会经验和业务知识,对导向问题做到慎之又慎、严之又严,真正让智库传递出的信息能够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
要增强智库的传播意识,进一步提升传播理念,积极融入信息时代,加强传播手段和传播机制建设,综合培育智库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各类媒介的宣传推广作用,提升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沟通,为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公众参与公共议题讨论和政策辩论,积极同民众展开互动,聆听公众意见,在交流中引导舆论、在沟通中赢得民心,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平衡各方分歧,促进共识形成;建立专门人才队伍,注意引进一些在公共关系和传播学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和社会资源的传媒界人才;加强对外传播力度,顺应全球化趋势,提高开放度,加大国际间交流,积极对外进行输出,提升我国智库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帮助国际社会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摘编自2月18日《学习时报》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