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喊话”的时代,真实性不能因此弱化。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随着新技术时代所带来的先进互联网应用,国内外的传统新闻行业都在短时间内迎来了危机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不断地发展和持续壮大,使得传统纸质媒体正面临逐年式微的危险。那么,媒体如何保持让自己的声音在这个“人人都能喊话”的时代中依然被找到呢?
深入才能立足
美国作家哈立德·侯赛尼曾经表示:“如果文化是一座房子,那么,语言就是钥匙。”纵观历史,所有的新闻都是由人来推动的,而不论这个人是谁,他或她都永远处于一种文化之中。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错误地理解了他人的语言或是文化,那么,我们将如何有效地理解一个信息呢?就像一些外国大使不会讲当地的语言而造成一些外交问题一样,其实,在新闻业中也是如此。
事实证明,人一旦真正地掌握了一门语言,那么,就较为容易地理解语言背后所表达的本质含义。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新闻,那些被认为是通用的新闻语其实并不能真正地触及新闻内容的核心。
试想一下,如果在战区或者某个不熟悉的地方,记者不需要翻译员而是直接与受访者交谈,那么,记者又将会获得多少原本会在翻译过程中丢失的额外信息呢?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曾说过,如果用一种与谈话者并不统一的语言进行交流时,得到的永远是最浅显或是最表面的回答,但如果使用他们的母语和他们交流,得到的才能是故事的核心。
因此,那些技巧成分十足的新闻语是时候抛弃了,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媒体时代,准确并深入地传递信息才能使新闻人获得生存。
真实才能立命
技术经常被吹捧为新闻业的未来。的确,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同信息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得多,新闻的更新速度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然而,对于新闻业而言,这种“时速”以秒为计算单位的更新其实并没有让受众的满意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升。相反,新闻的可信度连续不断地受到受众的质疑。
随着互联网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开始不断地在脸书、推特、博客等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可否认,这些社交网络本身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而那种第一时效性的内容、图片、短视频又使得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新闻业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做到一条新闻轰动一时了。那么,面对受众已经不再甘心做新闻的被动接受者,反而变成新闻的参与者和制造者的角色变化,新闻业如何进行有效的竞争呢?
诚信似乎是一个关键词。互联网下的消息、帖子尽管更新速度很快,但这些快速更新的新闻背后通常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调查和准确核实事实。而这种假新闻满天飞的环境恰恰让当今新闻业获得了另一个生机。因此,新闻人需要转变为了抢头条而对新闻内容进行直接转载或是简单改写的思想,彻底告别为了博人眼球而哗众取宠的评论性内容,应将注意力回归到新闻内容的准确度上来。
透明才能续命
尽管新闻业在努力试图不断地恢复其公信力,但其近年来的具体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根据英国莱韦森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当英国人提及他们的国家媒体时,大部分人都表现出了怀疑和冷嘲热讽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的背后除了是被博人眼球的虚假或被夸大内容所致,新闻的透明度更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就像美国著名商业杂志《快速公司》总编辑斯蒂芬妮·梅赫塔在沃顿商业记者50周年研讨会上所说的,“记者在新闻透明度方面所做的工作十分欠缺,民众通常希望在获取了一个事件发生的消息后进一步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事件发生,而不是事件发生后各种铺天盖地博人眼球的评述点。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中网友的评论其实比新闻人犀利得多。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新闻人不是作家,不是在艺术加工一个故事,我们应该在调查事实真相后向公众作出解释,而这种解释应该是让人感觉到没有被保留或是被删除某些片段的”。
也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新闻业的困局依然被技术的进步所牵制,公众通过互联网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改善他们生活的决心将越来越强烈。因此,新闻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继续生存,就需要清楚地意识到新闻就是新闻,其隶属于传媒而非宣传,只有通过有深度、够透明、真实有趣且适应这个高速媒体时代的创造性的新闻形式,才能让新闻业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生存发展。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