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的引导无处不在,它如同船上的舵手、塔上的明灯,指引着舆论之舰行稳致远。有为才有位。如何认识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危机?如何凸显并呈现主流价值?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主流媒体应自我革新、勇于创新、扬长避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当舆论大潮中的定音鼓、压舱石。
主流媒体 引导力 主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作为重要的分解目标,关系着社会主流价值的有效传播和覆盖,关系着社会主流价值是否能入脑入心,关系着意识形态阵地的得失和舆论环境的和谐与否。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危机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扩音器的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传播的信息受众可以从别的渠道获得,说的话受众也可以选择不听。同时,每个受众也可能成为信息辐射源,披露信息、发表意见、传达观点、传递态度,这样就无形中绕开了主流媒体,受众可以和主流媒体不发生关系。在这种情形下,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可以说困难重重。主流媒体面临着突如其来的危机和更大的不确定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传播生态和受众阅读新闻、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主流媒体以往相对于市场化媒体、新媒体的优势已不明显,在有些方面甚至落后了。受众可以用手指和眼球投票,不一定非得继续订阅主流媒体的新闻或信息,更难说持续的影响力了。
我们还必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主流媒体在我国往往是事业单位身份,管理的体制机制上存在一些羁绊,在新闻生产方式和表达方式方面转型稍慢,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的能力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另外,有些主流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模缩小、人员缩减、影响变小,势必更难发挥积极的引导力。
主流媒体的引导无处不在、春风化雨
在“大是大非”面前有鲜明的态度
例如,在东莞“扫黄”时期,社会舆论一度偏离,甚至有人喊出“今晚我们都是东莞人”的口号表达对政府“扫黄”的不满。面对这种舆情,人民日报连发《是非界限岂能模糊》《文明底线不容亵渎》《媒体责任岂能丢弃》《治理责任不可含混》四篇评论,抨击混淆视听的错误观点,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彰显主流媒体的纠偏和引导能力。
在错综复杂的舆论面前持中守正、一锤定音
主流媒体要冷静准确地把握舆情,不要急着表态、发声,可以让舆情的子弹“飞一会儿”。七嘴八舌不一定能还原事实真相,群情激愤有可能浪费公众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在缺少事实支撑的情况下表达态度只会造成混乱和不知所措。这个时候需要主流媒体以事实为依据,以调查为前提,不偏不倚地发声而正视听。比如,前些年发生的黑龙江庆安击毙滋事男子的案件,由于一开始信息没有公开,不同的观点满天飞,直到现场视频在央视公开,真相才水落石出。
在议题设置上要有大局观,提出概念、形成标识
主流媒体如何设置议题是门学问,引导力强弱直接和议题设置的优劣相关。如果主流媒体设置的议题能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引导的话题讨论积极正面,就不会被社会上的流言蜚语牵着鼻子走,人们就会想看爱看,还会参与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多宣传什么、少宣传什么,都要从大局出发,体现大局要求。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心和大局,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站在天安门上找感觉,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
还必须注意的是,主流媒体的引导要善于进行概念创新,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标识,比如“一带一路”“金砖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围绕这些概念和标识进行深度传播和解读。
在引导过程中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成风化人
主流媒体原来的宣传确实存在语言生硬、形式呆板等问题,往往是板起面孔来教育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这样的路子肯定会越走越窄,会让受众有抵触和逆反情绪。最好的引导是让受众不知不觉中跟从与学习,这是门艺术,也是门学问。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都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编成说唱动漫或视频,唱词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便于受众记忆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彰显了国家的正面形象,流行元素也让年轻人乐意传唱和接受。
主流价值如何凸显,怎么呈现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