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主流媒体图片新闻的生产变革
文字、图片、视频的个性化融合让主流媒体更具传播优势。本文以新华日报视觉中心的图片新闻生产为例,探讨了在融媒背景下,主流媒体图片新闻的生产流程、生产方式和生产机制的深刻变化。
媒介融合 主流媒体 图片新闻 生产变革
传统纸媒重视文字内容的生产,图片新闻一般只作为文字内容的补充。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的新闻内容生产面临变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图片新闻以其简洁、高效、直观、表意等特征越来越成为主流媒体争夺受众的重要内容支撑。与此同时,为适应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图片新闻的生产流程、生产机制、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图片生产由记者中心制转向编辑中心制
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图片新闻以专职摄影记者为中心。这种制度的缺点在于,记者中心制限制了图片新闻的总体设计以及编辑思想的形成。记者中心制本质上是记者高于编辑,图片新闻的主动权掌握在记者手中。图片编辑只为纸媒版面服务,从摄影记者的来稿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签发到相应栏目的版面,后期制作也基本由美编完成。图片编辑的职能较为单一,对图片新闻进行版面设计存在一定困难。新闻图片报道因为依赖集团内的摄影记者和少数通讯员的供稿,图片新闻生产单一化,在数量和题材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图片新闻的单一化已经无法满足媒介融合下的受众需求,移动媒介时代受众的新闻接收方式是视觉化的,图片新闻不再是文字新闻的补充,反而成为新闻的“主角”。主流媒体的图片新闻生产出现了大量缺口。在报业集团内,报纸、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信、微博等不同媒介需根据各自传播方式的不同进行图片加工,发挥各自优势,有针对性地通过图片新闻将信息传播给特定受众。与此同时,在媒体集团中,因为拥有多家报纸,各自为政的摄影记者的工作很多时候是重复的、低效的。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大型的“图片编辑中心”将媒体的影像生产部门融合,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014年底,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启用技术先进、基于大数据的中央厨房系统,具备了现代化的新闻生产加工能力,也使得集团媒体融合拥有了强大的信息处理基础平台。2015年3月初,集团全面整合了旗下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江南时报等各媒体的摄影资源及图像采编力量,正式成立视觉传媒中心,图像采集、加工、传播有了全新的平台。2015年5月8日,视觉传媒中心创建的“视觉江苏网”正式上线,力争打造江苏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一流视觉产品数据库,构建一个开放式全新图像采集传播体系,向省内外各类用户提供线上线下、桌面移动等多渠道多终端的视觉产品和延伸服务。
视觉江苏网发展了一支200多人的注册摄影师队伍,平均每天上线新闻图片200~500张。如今,网站注册摄影师已发展到3500多人,遍及江苏的13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平均每天来稿1000张,最多可达1500~2000张,一改以往新闻图片时常“稿荒”的局面。目前,视觉江苏网入网新闻图片和资料图片总量已近200万张。
图片编辑的策划作用凸显
图片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最大的不同,是图片编辑的主动性得到提高,策划能力得了凸显。编辑拥有了对记者的“指挥权”,同时,通过一系列的策划,也成功调动了摄影记者的积极性,摄影记者不用被动等待文字记者的“召唤”,而是走上了“去文字化”或“少文字化”的新闻报道路子,图片新闻真正得以“独立”,成为融合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融合新闻”通过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在所有形态的媒介基础上整合新闻资源,建立新的工作流程。采编管理不再是不同媒介各自为政,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也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整合和重组。现在,报业和广电的全媒体化倾向已经有了较明显的体现。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中心成立3年多来,组织、策划了众多影像大赛。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回望历史 家国天下——抗战主题公益海报大赛”、以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主题的“喜迎十九大全景看江苏”系列视觉作品大赛、为推进“书香江苏”建设,反映江苏丰富浓郁的文化底蕴而举办的江苏省“点赞最美阅读空间”摄影大赛、反映江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的“见证改革开放40年,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经典照片征集评选活动;有面向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生活中的幽默”手机摄影大赛、“洋镜头·新视野 聚焦美好江苏”——在江苏外国人摄影大赛、“上久楷·宋锦杯”江苏省第二届丝绸行业摄影(微视频)大赛、江苏省“金斯达杯·发现身边好人”全媒体影像大赛等专题影像大赛……各类赛事的图片报道清新、朴素,真实、感人,一改传统主流媒体生硬的形象,以一种更活泼、更接地气的方式进入读者中间,更易为读者接受。从立足官方到关注民生,进一步丰富、拓宽了图片报道内容,为主流媒体提升影响力、公信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生产向众包方向转化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