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审,“四力”和“三有”是原则要求。记者的笔力,与其脚力、眼力和脑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力”融会贯通、相互激荡,做到事实与见识、理性与情感、题材与表达并重,报道必然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力作。
2018年8月22日至28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选会举行。22日晚,中国记协主席张研农主持召开“两奖”全体评委会,中国记协党组书记胡孝汉传达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就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做好“两奖”评选工作为主题作专题辅导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做好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的根本指导思想。“两奖”的评选宗旨、评选标准,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真正评选出堪称新闻行业标杆的年度优秀作品,集中展示新闻工作年度业绩,表彰践行“四向四做”、保持人民情怀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发挥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引领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①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干部提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②从新闻舆论工作到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一脉相承,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正是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结果。因此,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评选,“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和“三有”(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标准。
作为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委,笔者坚持以“四力”和“三有”的原则要求对参评作品与参评人员进行评价。本文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系列报道、新闻摄影为例,探讨新闻作品如何才能浸润“四力”、蕴含“三有”。
脚力:深入基层
好的新闻题材,记者需要用“脚力”到基层去寻找。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锻炼好脚力,这是新闻采写的基本功。基层是百姓火热生活的最前沿,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第一线。走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记者深入调研,也就是从距离群众最近的现实中发现鲜活的新闻题材,折射人性的闪光点,反映社会的进步轨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什么”(题材内容)比“怎么写”(形式技巧)更重要。好的题材内容,需要记者用非凡的脚力丈量大地,发现生动、典型的百姓故事。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收养脑瘫儿14年 环卫工夫妇感动众人》《安徽阜南8275名学生今年“回流”乡镇学校》《35名贫困村第一书记申请留任》《寸土寸金地 让与贫困户》,系列报道《寻找“最美女孩”》《聚焦绝活儿不能成了“绝”活儿》,新闻摄影《孤岛·夫妻·三十年》《风雪夜 大营救》等,都是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抓到的“活鱼”。
上述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孤岛·夫妻·三十年》组照。该组照再现了“时代楷模”王继才夫妇守岛卫国30年如一日的感人场景,他们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相关材料显示,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自2015年来,持续关注王继才夫妇坚守孤岛的事迹,不间断记录他们的影像资料。画面展示了王继才夫妇以海岛为家的日常点滴,他们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新时代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生活实践,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全身心融入人民群众生活,深度发掘、展示社会历史变革和人性光辉,记者必然能够推出有内涵的感人作品。
眼力:独特视角
新闻价值的判断,与记者的眼力密切相关。眼力是记者专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为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发现力。优秀的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视角,记者能够从常态的生活与实践中开掘出新意。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