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推出全媒体报道《“萌”婶代表记——全国人大代表赵会杰和小庙子村的新故事》,该组报道集文字、图片、虚拟现实动画短片于一体,报道风格清新、质朴感人,讲述了一位“最平凡”人大代表的基层履职故事,在融媒技术的创新方面独具特色,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践行“四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成果的佳作。
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和内蒙古分社合作的一组重点报道,历时数月,策划先行,着力创新。春节前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记者两次前往内蒙古赤峰小庙子村,在村里蹲点调研10余天,经历人物选定、踩点调研、正式拍摄、后期制作及写稿送审等流程,在紧张忙碌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新华社瞅准时间节点,于3月6日发出了这组报道,及时呼应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时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讲话。
报道一经推出,便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舆论场,实现全网刷屏:《新华每日电讯》等传统媒体头版头条刊登;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转载;腾讯、今日头条等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和主要视频平台均在首屏推送,并弹窗推送;进驻A站、虎牙直播等平台,吸引大量“90后”“00后”网友关注评论。短短4天时间,全网总流量已突破2亿。
回顾这段经历,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
小切口、大主题,紧扣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要求。重大主题报道一般难以操作,但这组报道从小切口入手,以一人一村的故事生动阐释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重大主题,特别是文章末尾点出“‘最平凡’的代表,来自中国‘最平凡’的村落,每天都发生着‘最平凡’的故事,却正汇聚成世界最波澜壮阔的史诗”这一主题,以赵会杰这位农村代表丰富扎实的履职实践,生动诠释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回击了西方一些关于人大代表的质疑声,体现了新华社把握重大主题报道的敏锐性和权威性。
文风清新、细节丰富,把人物写实写活。为避免全国两会报道的枯燥,新华社反复打磨文字报道,注重挖掘人物特质和典型细节,最后将“萌”婶这个标签提炼出来,增添趣味性的同时,又笑中带泪,让读者深受触动。比如通过赵会杰劝说村民支持修路拆迁磨破嘴皮子,给困难户发放救济品时每家发米还是发面,推动环保部门进行河道生态治理等丰富细节,把人物写实,反映出人大代表基层履职的努力和担当;通过大量方言、“三句半”式风趣化表达,以及村民给她起的外号“胖陀螺”等,刻画出一个大脸盘、眯眯眼、大嗓门的胖婶形象,将人物写活,展现出人大代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技术加持、融媒创新,打破次元壁跨界传播。选题确立之初,新华社就将“90后”“00后”网民群体纳入目标受众范围。要想吸引年轻受众,就得在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上下功夫。结合时下热门的虚拟现实技术,新华社推出了一个3分钟创意动画短片,通过一镜到底式的拍摄手法,带领受众跟随“萌”婶的自拍镜头,在不同场景间直观感受乡村的发展变化。视频中,现实里的村庄与3D动画虚实切换,节奏轻快跳跃,带给受众游戏通关般的快感。同时,“萌”婶自拍直播的形式,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符合当下受众的观看习惯。此外,短片中融入古风动画、弹幕等元素,画风活泼可爱,冲破次元壁,更容易受到年轻网民欢迎。
总的来说,想要做好重大主题报道,不仅离不开精心策划、扎实采访、专业制作和过硬笔头,还要有精巧的叙事角度和创新的表现形式。该组报道自觉践行“四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以生动故事阐释重大主题,用新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实现了内容主题与先进技术的有效结合,既扩大了网络传播面,又传播了主流价值观。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