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传媒行业带来巨大变化,复合型、特长型、融媒型人才成为传媒业新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强化新媒体实践等举措,构建“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强化传媒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8-0000-03
传统的大众传媒时代,记者和编辑多毕业于新闻、编导或中文等专业,IT、金融类等专业性很强的媒体则会强调从业人员的相关学科背景。在新旧媒体融合加剧的时代,记者和编辑除必须掌握新闻采写、编辑等技能之外,新媒体运营、音视频制作和剪辑等能力也必须较为突出。面对融媒时代传媒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诸多新要求,高校一直在不断进行探索和研讨应对之策。在众多改革举措中,“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日渐被不少高校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育人理念。
一、高校“合格+特长”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2002年,湖北工业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提出“合格+特长”的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主张学生在毕业前成绩不仅要达到合格以上水平,还要根据业界需要和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把自己的天赋和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潜能发展成特长。在湖北工业大学“合格+特长”理念提出并取得一定成效后,近年来,湖北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武昌工学院、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也都陆续大力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倡导“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重庆文理学院于2016年明确提出,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构建“合格+”特长类、卓越类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打造更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合格+特长”理念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界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是因为它鼓励大学生按照就业需要来强化某方面技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合格是发展特长的基础,特长要在合格的基础上发展,合格与特长不分先后,相辅相成[1]。
二、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
当前,不少高校传媒类专业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还是根据传统的报刊、广电等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与新媒体的发展严重脱节。此外,课程设置总体上围绕传统媒体的采编、生产、运营等环节,新媒体方面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普遍较为薄弱。随着新媒体兴起和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趋势加速发展。因此,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传媒人才,很难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课程设置缺少变革,难以培养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学界关于如何更好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培养传媒人才的研究日渐增多。尽管不乏成功个案,但有些业界出现的最新变革只是在课程设置上略有涉及,总体上缺乏有效的融媒体平台和实践方式,不少高校传媒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结合新媒体发展现状来进行设置。由此产生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宏观上,培养理念没有跟上融媒体的发展步伐;微观上,能力目标与课程设置依然以传统媒体的理论、业务为主,没有实质更新[2],让学生对融媒体发展的状况缺乏必要的专业认知。高校传媒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较业界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在融媒体时代表现更加明显。
(三)专业实践缺少深度,新媒体经历严重不足
多年来,由于资金、师资等因素局限,不少高校的传媒业务和实践类课程难以走出课堂,大都只能采用“理论教学+案例分析”的模式。学生主要依托校外媒体进行粗放式实习和实践,不能很好地与高校的日常教学融为一体。此外,虽然不少高校的传媒院系号称与媒体企业合作或共建,但大多停留在一种松散和浅层次的合作,导致学生就业后,对媒体在实践层面的真实运作情况知之甚少。尤其是对传媒融合、传媒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最新现状,更是知之甚少,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传媒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合格+特长”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毋庸置疑,传媒教育应当跟上传媒业发展的步伐,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与改革,才能为蓬勃发展的“融媒体”提供足够多的、优秀的人才。
1. 贯彻“合格+特长”理念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