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雅俗共赏是每一代电影人的追求
李晨声(右)和王好为。受访者供图
站在电影行业充斥着大量商业片的当下,王好为和李晨声的电影,显得遥远而又陌生。
同在1940年出生的王好为和李晨声,是一对有名的电影伉俪。《瞧这一家子》《潜网》《夕照街》《迷人的乐队》《哦,香雪》《离婚》《生死擂》……作为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之一,王好为的作品着力表现个人在时代浪潮下的命运和思想变化。而以摄影师身份为人熟知的李晨声,用细腻、生活化的镜头,将片中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行业发展的见证者。
从生活中捕捉美,绝不能“编戏”
不少人谈及王好为、李晨声,总爱提及《瞧这一家子》《夕照街》,在外界看来这是他们的代表作。但被问及最满意的作品,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电影《哦,香雪》。
影片改编自铁凝同名小说。除了刻画香雪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心路历程,每天像等待情人一样等待火车仅有1分钟的停车,还着重表现了自给自足农耕文明的生活形态和大量生活细节:晒花椒、擀毡、开荒、推碾子熬油、做盖帘、摘柿子等。
单是开荒那场戏,就拍了长达10分钟。
李晨声说,这些细节体现了劳动者的创造和智慧。在雄浑、清丽的大自然中,人们坦然面对这些日常劳动,在不富裕的景况中充满自尊、自强。
影片散文诗的风格淡雅、深邃。它举重若轻,表现了民众对改革开放、现代文明的热情呼唤,也对古老文化做了深情的发掘,表现我们民族性格中蕴蓄的真善美。
开拍前,有前辈说剧本“太淡了”,几乎没有情节、没有冲突,“剧情撑不过50分钟”,王好为也感到这部作品很难驾驭,《哦,香雪》确是他们创作的二十余部影片中最难拍摄的一部。但王好为坚信:“不是轻车熟路,才可能拍出新意。”
于是,他们满怀希望地到生活中探究、采撷。开拍前,剧组在北京郊县跑了40天,一个山村,几个山村,几十个山村。他们意识到,农民的劳动、农民的淳朴是全人类都能感应、领略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生活形态、劳动语态中捕捉那些非常有张力的细节,来描述人物的生活常态,绝不能‘编戏’。”
经过艰苦的创作,该片赢得了一致好评。在国内,《哦,香雪》捧回童牛奖艺术成就特别奖和优秀摄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等奖项,被影评人称作“散文诗电影”。影片在国外参加了4个国际电影节,收获掌声一片,获得柏林电影节国际儿童青年电影中心艺术大奖。
评委的评语是:“以很高的专业水平,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以细腻的手法反映了中国一个偏远山村同现代生活的联系”。1994年,《哦,香雪》更是被德国列入中小学影视教材。
日本影评人士认为,虽然我们的城市3分钟开出一列火车,但我还是爱香雪那里,哪怕火车一天只停一分钟。那里有一种雄伟的自然美,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李晨声认为,这部电影能够在德国、日本引起共鸣,这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质朴和谐关系的感应。为了让更多人感悟这种“美”,需要艺术工作者立足于现实生活不断创新。
“拍电影像做菜,不能放错佐料”
第四代电影人以其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和对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的专精为人所熟知。
王好为、李晨声拍了不少生活气息浓郁的影片。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离婚》,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风俗画。老北京人看了,都觉得影片还原了当时的情状,真实、地道。
李晨声回忆说,在拍摄《离婚》时,着力点在于塑造一些倦于行动、怯于行动的人,终日在进退取舍中左右为难的窘态,以及对北京景观和习俗的真实再现。“我们没有财力在宏观上还原旧时北平的风貌,只能‘管中窥豹’。但影片中呈现出的一窥,是经过我们精心考证、认真推敲的。”
“想拍一部好电影,有一个好剧组很重要。拍电影就像做菜,哪个佐料放错了,菜的味道都会不对。”李晨声说,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必须保证人物乃至布景、服装、道具的真实。
《离婚》1992年获得金鸡奖最佳摄影、最佳道具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等奖项,而王好为很在意的是最佳道具奖。她强调说,行行出状元,服装道具的考究对影片相当重要,“这给我的感觉就像文字语言的驾驭能力之于文学作品一样”。对于这两位电影界资深前辈而言,早已练就了看几个电影片段就能判断出这是不是好电影的能力,判断依据之一,即为影片布景、服装、道具等细节是否精益求精。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