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市委党刊全媒体三个系列融媒体产品重大理论问题全媒体生动表达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系列融媒体产品海报。
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调研时提出如上要求。
围绕这三个重大问题,重庆市委党刊(CQDK)全媒体历时一年,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丰富的全媒体形式,精心策划、特别制作,陆续推出三个系列融媒体产品。以每个系列18个,三个系列共54个故事的规模,用事实说话,以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坚定理想信念,讲出中国好故事,彰显出“四个自信”的巨大力量。
人物典型 鲜明突出
特点鲜明的典型人物,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也是中国自信的具象代表。
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系列作品中的《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通过对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回顾,再现了焦裕禄作为共产党员的平凡与伟大。“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胜过无数华丽的辞藻。焦裕禄的一言一行发挥了强大的榜样力量,成为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再如,从1986年7月开始,王继才夫妇成为开山岛的第五批守岛人。《王继才:向海而生的“守岛英雄”》讲述,在30多年的守岛生涯中,王继才夫妇战胜了孤独、战胜了枯燥、战胜了清苦,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了价值、谱写了华章。“岛虽小,也是国家的领土,我要让国旗永远在岛上高高飘扬”“旗帜就是阵地,人在旗帜在,旗在阵地在”,王继才为国守小岛、为国守阵地,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成为国人心目中向海而生的“守岛英雄”。尽管这些典型人物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为人民所铭记的突出成绩。
寓理于事 以小见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系列作品则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之为何能“行”。
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故事关注了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公园的一支老年自发乐队,94岁的队员林绍珠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现在我们年年有新衣服穿,孩子们也实现了我没实现的大学梦。看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我觉得自己也越活越年轻。”饱经风霜的老人、饱含深情的话语,彰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伟大成就。故事从普通人平凡事中讲起,以小见大,以普通人的视角见证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巨变,见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行”的真实口述。
再如,在《袁隆平:将饭碗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中,袁老的梦想是“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样的稻穗下面乘凉”,“禾下梦”成为袁老奋斗一生的梦想,并一生无怨无悔投入“种稻”事业。袁老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实“行”。
全媒表达 效果突出
三个系列融媒体作品,不仅将有思想和价值高度的理论,溶解到生动、朴实、情节感强的故事里,还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小见大的故事、多元的阅读方式、朴实的语言形式将三个系列的中国故事展示给广大群体,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阅读、思悟体验需求,对受众形成了多维度的广泛影响。
比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系列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天里的宣言书》故事,就以多种形式的传播形态,讲解重大理论话题,形式喜闻乐见,教化润物无声。“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会议公报”“邓小平和陈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等三张图片的使用,读者对中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点,有了直观的印象,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故事讲述更加丰满,再以音、视、文的方式,通过端、微、屏的渠道,呈现出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