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面对行业寒冬影院并非只能唉声叹气

2020-05-23 19:00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面对行业寒冬 影院并非只能唉声叹气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由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防控,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将有条件开放。5月13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低风险地区的影剧院可采取预约、限流的方式有条件开放,同时建议中高风险地区的影剧院暂缓营业。

  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影响,让我国的影视行业,尤其是影剧院行业受到重创。尽管在疫情中,大多数行业的营收能力都受到了一定负面影响,但是,像电影院一样至今未能有效复工,依然“大门紧闭”的行业却屈指可数。几天之前,居住在上海的我经过一家影院时,看到门口贴着的海报,宣传的还是去年年底的影片,海报上的明星经过日晒雨淋,已经“蓬头垢面”。不难想见,对影院的经营者和在影院工作的员工而言,这段日子该有多么艰难,他们对“有条件开放”又该有多么盼望。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电影院想要恢复营业,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难。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要求,低风险地区的影剧院要复工,必须做好六个方面的准备,其中每一个方面的要求都不轻松。目前,尽管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国际疫情仍然严峻,面对潜在的疾病传播风险,这些要求并不过分。但是,要不打折扣地完成这些要求,电影院必然需要增加开支,甚至需要对现有设施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对很多电影院来说,这是复工道路上并不容易迈过的一道“门槛”。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即使影剧院硬着头皮复工,是否能够吸引到足够的观众量,保证票房收入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也要打一个问号。与疫情暴发之前相比,大多数消费者都对进入与他人密切接触的场所高度警惕,这种警惕意识并不会随着疫情的消退同步消退。对于许多“心有余悸”的消费者而言,走进电影院欣赏影片,毕竟不是吃饭穿衣这样的生活刚需。因此,影剧院重开之后,其客流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恢复期。3月22日,在我国受疫情影响较轻的一些地方,一度有500多家影院暂时复工,然而,根据当时的统计,这些暂时复工的影院单日收入平均只有79元。基于这一先期数据,没人敢对影院重开后的经营状况太过乐观。

  但是,影剧院经营者并非只能躲在角落里唉声叹气。面对行业的“寒冬”,从业人员完全可以展开“自救”。在笔者看来,影剧院要想“自救”,不妨另辟蹊径,创新与常规经营不同的方式,让观影消费重新进入社会大众的生活。

  在平日里,影院最大的优势,就是专门设计的沉浸式观影环境,但在当下,这种密闭式的环境却成了影院最大的局限。针对这一特殊情况,电影院不妨试着走出影厅这一密闭环境,为观众的观影体验创造新的场景。此前,一些大型商场在疫情中受到冲击后,发展出了“线上经营”,送货上门的模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这些商场的成功之道,便在于他们打破了商场的场地局限,主动走到了消费者之间。电影院固然不可能把电影“送”到观众家里,但是却可以走出影厅,走进社区,通过设置露天电影专场的形式,让观众重新与电影艺术“亲密接触”。这既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能让影院得到一些额外的收入。

  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在国内都是群众性最强的艺术形式之一,许多中国人都对电影留有美好的回忆。疫情的肆虐,让电影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停顿,也使影院从业者元气大伤。但对于电影院来说,走出影院,让电影重新进入街坊邻里,并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就能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天气已经入夏,放映夜场露天电影已有基本的外部条件,影院不妨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之下,试着行动起来,让广大社区居民在这个特殊的夏天里,以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重新收获到电影带来的欢乐。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