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日,《法制日报》正式更名为《法治日报》。此前,全国已有数家省(市)法治媒体陆续更名,包括《上海法治报》《四川法治报》等。从"法制"到”法治",一字之变成热点,引发新闻界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报纸更名有何深层考虑?给报社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新闻媒体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本期“前沿”邀请三位法治媒体负责人,围绕此话题进行探讨交流、观点分享。
法治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邵炳芳
一字之变,与法治中国更好同频共振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更名是更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打造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工作重要舆论阵地的关键一招。
8月1日,《法制日报》将正式更名为《法治日报》。此次更改报名,虽只有一字之变,却充分表明了该报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同频共振的决心与信念。
一是更准确体现中央精神。
《法治日报》创办于1980年8月1日,40年来始终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同行。从党的十五大报告开始,在党和国家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将“法制”相关表述改为“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作出相应决定。党的十九大描绘了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更名能更准确体现中央精神。
二是更鲜明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宣传的特色和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宣传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全面依法治国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宣传工作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唯一的法治类媒体,《法治日报》将以更名为新的起点,全力加强全面依法治国宣传,把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展示法治中国取得的显著成效和成功经验;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通报、刊、网、微、端、屏各类传播平台,加快主力军进入主阵地步伐,建设新型主流法治全媒体集团;切实加强报社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清正廉洁、锐意创新的法治新闻工作者队伍。
我们将着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将《法治日报》打造成为全面依法治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主阵地、政法工作信息发布主渠道、公共法律服务主平台、媒体融合发展主力军,为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不断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华章。
四川法治报总编辑 刘祥玖
转型升级,深耕"大法治"融合蝶变
从“制”到“治”,一字之变的背后,承载着法治媒体做好法治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新使命。更名后的报纸更加凸显法治特色,更能有效发挥法治新闻舆论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作为党的法治类媒体,对自身办报理念和办报宗旨作相应的调整和升级,是新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2019年1月2日《四川法治报》第一版、第四版。这是更名后出版的第一份报纸。
实现由“制”到“治”的跨越,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一是法治中国的历史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新境界。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宪法作这样的修改,更有利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制”到“治”,一字之变,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理念的提升,是一个伟大的跨越。我们提出更名,是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一次转型升级。一字之变的背后,承载着法治媒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代,做好法治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新使命。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