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流利地藏语,古铜色面庞下的杜军若不是一身戎装,几与生活在高原的藏族民众无异。
从列兵到上校,杜军在青海玉树28年的军旅生涯已让这个陇东汉子融入雪域藏乡,并有着一个藏族“亲友团”。
图为杜军向当地孩童询问了解学习情况。 谭健 摄
杜军曾青海玉树骑兵连服役,一年冬天和战友在巴塘草原放马时,突遇暴雪,一行人便跑到附近的铁力角村避雪。
杜军介绍,当时村口一个简陋的小院里,十多个衣着破旧、满头白发的藏族老阿妈正依偎在一起取暖。见来了客人,老阿妈们颤巍巍地忙着给大家煮奶茶。
杜军在聊天中得知这里是敬老院,老阿妈们都是孤寡老人,由于地处偏远,平时难得有人来。
“一有空闲,就去和老阿妈们聊聊天、帮助干点活。”杜军在巴塘草原多了一份牵挂,很快,他也了老阿妈们放不下的“查沃”(藏语:宝贝孙子)。
无论在连队还是军分区机关任职,杜军都从来没有中断过和她们的联系。玉树骑兵连也形成了一个传统,老兵退伍离队前必到敬老院跟老人们道别,新兵下连后必到敬老院“认亲”。
图为杜军与杂多当地藏族民兵在拉练途中组织文化活动。 谭健 摄
2010年,杜军被任命为杂多县人武部部长,他的“亲友团”也从巴塘草原扩展到了平均海拔4300多米的杂多县。
杂多县加索下滩社区的琼阿卓玛已有82岁,虽记性大不如从前,但每当有人问她还有何亲人时,老人总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准确说出“杜军”二字。
琼阿卓玛早些年的经历很不幸,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她还要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孙女,生活异常艰难。
8年前,杜军跟琼阿卓玛结成帮扶对子,从此,这个脸黑黑的高个子军官经常出现在她家中,跑前跑后帮着修葺房屋、操持家务。
入冬前,杜军拉来煤砖整齐地摆放在院里;过年时他筹备好一家人一年的米面油茶等生活用品……
“他对藏族孩子,就像自己的娃娃一样。”萨呼腾镇瓦力滩孤儿学校校长琼英然周告诉记者,杜军第一次来到孤儿学校后,便组织人武部与学校结成共建单位,发动干部职工开展“一帮一”捐资助学活动,并多方协调经费资源帮助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图为杜军组织杂多当地藏族民兵开展长途行军拉练。 谭健 摄
如今,瓦力滩孤儿学校已经是一所拥有6个年级的全日制寄宿小学。“孩子们也都记住了杜军那张经常出的黝黑的笑脸。”
那张笑脸也有严肃甚至吓人的时候。
“部长抓训练是出了名的严格,跟过他的民兵都怕他,整组逐人查、逐人过、上门到户抓落实。”人武部职工陈学彪告诉记者,点验严格按照条令执行,一根牙刷、一双作训鞋也不放过,训练严格按照连队标准,说一不二。
陈学彪说,有人不理解,提出杂多条件艰苦,一年不是冬季就“大约在冬季”,躺着就是奉献,民兵训练抓那么严干什么?
图为杜军组织杂多当地藏族民兵骑兵分队开展训练。 谭健 摄
而在杜军眼里,“民兵也是兵,既然是兵,就要有兵的样子。”
2016年10月17日15时,杂多县发生6.2级地震,杜军第一时间带领56名民兵挺进受灾地阿多乡抗震救灾,连续奋战两昼夜,搭建帐篷34顶,排查危房73间,转移受灾群众262人。
杂多有“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的美誉,采挖虫草是当地群众创收的重要渠道。由于经济效益高,也引来一些偷挖偷盗者,不时还有哄抢冲突发生。
杜军介绍,如今一到虫草采挖季,便协调组织指挥地方干部、公安干警和民兵联合维护生产秩序。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