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南京。室外温度逼近冰点,现年91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在孙辈的搀扶下,早早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祭场内。尽管行动不便,老人坚持来此为惨遭日军屠戮的家人献上哀思。
当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暮色已至,凛冬寒风呼啸在祭场内,“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在这里举行。
百余和平人士手秉白烛,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守灵、默哀。 杨颜慈 摄
仪式现场,青砖背景墙上高悬黑色“奠”字,白色花圈四周围绕。场地正中,长明火熊熊燃烧。石子路边,摆成“1213”字样的烛光随风摇曳,映照着夜空。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坐在守灵人士的最前列。葛道荣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瘦削,在厚重冬衣的包裹下,露出一双略带微红的眼睛。
“烛光将大家汇聚于此,是我们对苦难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和平的期许。”葛道荣反复念叨着,“我不是要年轻一辈记住仇恨,但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不能忘,给同胞带来的苦痛不能忘。”
月色渐起,国际和平人士、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日僧侣和青少年学生等共百余人身着素服、手秉白烛,在祭场内有序列队,为死难者哀悼、守灵。
场内肃穆寂静,只闻经音响放大的滴答钟表声。每隔12秒,地上就会点亮一盏紫金草造型的花瓣,象征着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期间,每12秒就有一个生灵逝去,也寓意着和平年代生命的重生。
战争消散的81年间,在册幸存者日渐凋零,历史的细枝末节变得模糊,但携手传播和平的声音却愈发响亮。
每年此时,国际和平人士都会在此集结,为逝者哀悼,为真相奔走。这一群体正日益庞大。
百余和平人士手秉白烛,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守灵、默哀。 杨颜慈 摄
人群里,克里斯·马吉肃立在寒风中。1937年,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秘密拍摄日军暴行的影像成为留存至今的珍贵画面。如今,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重新走过电影胶片中的“血腥之路”,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下这座城池的悲伤与新生。
“我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在纪念馆展出,希望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去关注这段惨痛的历史,通过南京的今昔对比向世界传播和平理念。”克里斯·马吉说。
“尽管每场战争发生的原因和结局都不尽相同,但过程无不令人不寒而栗。”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馆长彼得·采温斯基借用该集中营幸存者的一句话说,“满心仇恨,无济于事。心怀大爱,才能永保和平。”
天色全黑,守灵仪式结束。参与人士逐渐离场,并将手中白烛轻轻摆在地上,留在祭场内陪伴逝去的无辜生灵。(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