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不是简单地传授完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通过与学生互动,教给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校思政课: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
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互联网土著民”,他们有着上一代人无法比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多高校教师为此很头疼——如何引导那些在互联网世界中“阅尽千帆”的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一代新人?
11月29日,全国高职院校党委书记、宣传部长齐聚重庆,在高职院校党委书记论坛、高职院校宣传部长论坛上,共同学习、探讨“唱响强国一代,落实立德树人”的热点话题。
让课堂充满新鲜和刺激
课讲得太死板,学生不愿意听;一味迎合学生,又往往导致思想性缺失。能否将趣味与品位结合,通俗与学术融合?“引领学生,不是简单地传授完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通过与学生互动,教给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想做的就是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让同学们接受知识的同时又乐在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川说,同时也要注意过犹不及,不能为了“活跃气氛”而百无禁忌,更不能为了赢得关注度而哗众取宠。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不少高校教师想出各种办法尽可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新鲜和刺激,课上用视频、音频吸引学生、课下微博微信与学生互动、再用Mooc课程,力图全方位吸引学生。
“现在高校思政课的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政教师高宁说,“有些老师认为‘教材不能看,就是文件汇编’。”所以,一些老师在备课时,不再老老实实地研究知识体系、基础概念和思想方法,而是到处求课件、找故事。
“我知道学生们需要新鲜的刺激。”高宁说,但是那些形式上的“刺激”对学生的吸引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真正的刺激是什么?那些对学生来说‘知道’了但是还不是‘真的知道’的东西才称得上是刺激。”
在高宁看来,完成学生从“知道而不真知”变成“知道而且真知”,教材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因为,教材就是那些经过“精心选择、加工和简化”后的认识成果。“我们自己要对教材有自信。”高宁说,“连老师都不信服教材,那怎么要求学生信服?”
事实上,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课程,它需要在人的心灵上搞建设,在人的思想上做工作。如何在“人心”上下功夫,不仅需要坚实的学科基础,还需要校风建设和相关的配套活动。
卓有成效的思政探索实践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入脑入心”?这是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面临的共性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创新话语体系为抓手,通过实施“舆论引导力提升工程”“虚拟代言人品牌建设工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工程”,有效提升了宣传思想工作的舆论引导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过去学院的育人工作,条块分割,思政难以形成合力。”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易俊表示,“立物易,立心难。思想的影响、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探索构建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特点与规律的‘三全育人’体系,是破解条块分割,激发育人活力的关键所在。”
参加论坛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卫东称,学院以校园茶文化工程建设为依托,开展“无我茶会”“书香文化大讲堂”等精品茶文化活动,引导师生感受中国礼仪之邦的精神内涵,激发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是一个课题。”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春光说,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活跃、需求更丰富,但在文化和道德素养上需要提高。结合这一特点,学院整体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工作,将其落细、落小、落实,从小事和细节着手,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培育,最终落实到践行上。
提升育人能力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一个核心、把握三个重点、突出两个抓手”的“132”模式,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提供主导支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校依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强调理论认知与行动践履的特点,以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通过说案例、话题讨论、换位体验、角色扮演、素质拓展、社会调研等多种项目活动的实施,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因时而进”。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