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题:世界发展进程中的耀眼篇章——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全球意义
新华社记者
一股源自东方的强大正能量,在过去的40年间,持续助推世界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这股正能量,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
发端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发展的“人间奇迹”,也成为世界发展进程中的耀眼篇章。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人类前所未见的伟大成就。”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斯蒂芬·格罗夫不久前发出的由衷之言,道出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激发世界经济新活力
1979年8月,美国外交官傅立民到访中国。他在北京街头散步时看到有人卖汤面,就问卖面的人:“你是哪个单位的?”对方回答:“我是个体户。”
这是傅立民第一次听到“个体户”这个词。他当时就意识到,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正在中国开启。
40年来,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泉尽情喷涌,也让世界经济的海洋澎湃激荡。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向世界传递开放共享的鲜明信号。
对世界经济来说,占世界人口约五分之一的中国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贡献。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间都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
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和稳定之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巨大机遇。
1984年3月,德国西门子公司首任中国首席代表于尔根·奥贝格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西门子在中国仅有一个不到10人的代表处。如今,西门子在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设有办事机构,员工总数超过3万人。奥贝格庆幸公司赶上了中国“春天的潮流”。
中国不断加大对非洲、拉美等地区国家的进口,还通过“走出去”战略加大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有力推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突尼斯人卢特菲·拉吉米自称是“中国合伙人”。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在突尼斯招聘机修工,拉吉米谋得一份在工地上修车的差事,由此开始了与中国企业的合作。2015年,这位曾经的机修工以合伙人的身份与中水电联手组成联合体,成功中标突尼斯西部一个大型水坝项目。“如果没有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就没有拉吉米的今天。”
相通则共进。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改革开放为中国和世界打通了双向互动、共赢共生的发展之路。
多年来,中国成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坚力量。在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经济早日恢复作出重大贡献;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中,中国多种措施并举,为恢复世界经济稳定发挥了特殊作用。
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捍卫者。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冲击多边合作的当下,中国作为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高举贸易自由化旗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40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巨大推动举世公认,国际社会交口称赞。
催生全球治理新气象
1976年6月,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美、英、法、德、意、加、日组成的七国集团召开第一次峰会,就重大国际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出决定。此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长期主导国际秩序。
斗转星移,40多年弹指一挥间。
2018年11月30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引导性讲话。成立于1999年、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二十国集团在全球治理格局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已远超七国集团。
从七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全球治理平台的变化,折射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如今,西方国家内部遭遇政治经济体制的结构性矛盾,陷入困境,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当。
在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背后,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进步。
随着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不断上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地位的历史性变化,使中国得以更有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时过境迁,二战后形成的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频现失序、失焦、失灵现象,越来越不适应现实需要。从种族矛盾到地区冲突,从难民危机到气候变化,从恐怖主义到金融风险,从军备竞赛到核武器扩散,全球治理赤字日益凸显。
习近平强调,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