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的代代传承之路,总是回响着青春的脚步声。
40年前的今天,《中国青年报》头版发表评论《扫除血统论,携手向前行》,认为摘掉以地主等血统划分身份的“成分”帽子,不仅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对团结青年一代携手向前走,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40年一晃而过,今天的年轻人或许难以理解这意味着什么——
几千万生活在“灰暗”中的青年,突然平等地和同龄人一起,站在了高考的起跑线上;亿万普通家庭,与这个国家一起,点燃起希望和梦想的光芒。
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就专门提到,201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多已经退休,大批‘00后’进入高校校园”。从恢复高考的“改革开放一代”,到今天学习成长中的“强国一代”,时代从不辜负青春,它只是不断磨炼我们,磨炼着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普通青年。
与40年前相比,今天的年轻人虽然不再为“成分”的差别苦恼,不再有温饱和上学的生存焦虑,但依然怀有改变自己命运的需求与渴望,保持着对美好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向往和追求。
40年,一代代青年一次又一次面对“身份”的苦恼。从旧的“身份”差异问题,演变成了消除新的“身份”不平等所带来的考验与挑战;与此同时,当代青年还面临就业、创业、维权、心理、婚恋等种种问题和困惑。
本报年前刊发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引发了各界热议,教育公平问题再一次摆在人们面前。去年年初,国家确定了11项攻坚行动,其中有一项就是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尽管教育的信息化、公平化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还需要继续下更大的力气,我们依然在路上。
40年,我们一次又一次叩问自己的内心:衣食一旦有了着落,除了谋好职业争取更多物质条件外,我们还有没有为更高事业不懈奋斗的干劲和担当?
家国同追梦,青春接力跑,是历史,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无论是百年前振臂一呼的新青年,还是七八十年前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无论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下海创业的追梦者;无论是海外留学归来的“洄游一代”,还是刚刚步入成年的“00后”,青年个体的命运和前途,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100位被表彰的改革开放40年功臣,哪一位没经历过奋斗的青春?哪一位不是富有家国情怀的贡献者?
系列微视频《40年,来自56个民族的家国故事》中,哪一个不是以精彩小故事的普通“小家”,集中展示中华民族这个不断变化的“大家”?
正如中青报的《中国面壁者》所言:人有脊椎可以挺直腰板,基石稳固才能建起高楼大厦,但真正的脊梁和基石原本就是看不见的。
奋斗的青春最幸福——
有人叹息青春散场,有人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太追求“自我”,但更多的人开始吟唱新的序曲,一切尚未命名,我们仍在路上。今天的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知行合一的传承和接力,定义什么叫“强国一代”。
有这样一位一直坚守在科研第一线的“女汉子”——蓝可,多次放弃下海出国的机会,把青春献给了热爱的航天事业。在她身后,还有“悟空”“墨子”“蛟龙”“天眼”等团队中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中国航天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在而立之年。
有这样一位外卖小哥,在凌晨昏暗的灯光里,主动给救护车带路,指明方向。一句“救人要紧,我来带路”,让我们在熙熙攘攘的路上,记住了他瘦弱却坚毅的身影。
在他的身侧,我们也看见了穿着桔衣的环卫工人、戴着白手套的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辛勤劳动者的身影。他们自信笃定,让人潮涌动变得井然有序;他们接力奔跑,让所有起点与终点的距离,不再遥不可及。
在我国西藏边境最危险的一条边防线上,30多年来已有14名官兵牺牲在巡逻途中。官兵们的冒险则是出于一种职责——战士必须用血肉之躯守护祖国的每一寸疆土,向世界宣示我们的主权。中青报刊发的报道《我站立的地方》里这些可爱可敬的年轻战士,和参军远赴亚丁湾护航的北大女生一样,表达着坚守岗位的那一种平凡的英雄主义。
……
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作为其中默默奉献的新闻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坚持用脚采访、用眼观察、用心思考、用笔还原,同样在书写着与新时代同行、为青春喝彩的奋斗华章。
赞助商广告